海绵状血管瘤与癫痫
癫痫是幕上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见临床表现,常顽固反复发作,其中约40%为难治性癫痫。以往只对药物难以控制者进行手术。随着术中评估技术和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适应证逐渐放宽。海绵状血管瘤发病部位多位于幕上,癫痫是病人就诊的常见原因,达40%~70%。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依赖CT和MRI,尤其二者结合有利于提高术前的确诊率。CT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特异性不高,但是在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表现为脑内类圆形高密度影,部分病灶内可有散在点状钙化。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为圆形或类圆形混杂信号,周围为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沉着)即所谓“黑环征”,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突出特征;注射造影剂不强化或轻度强化。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癫痫可能与病灶反复出血扩大,血液中铁离子以含铁血黄素中Fe2形式存在,并在反复出血过程中逐渐被挤压到病灶的边缘,形成含铁血黄素沉积带有关,含铁血黄素刺激皮质可导致药物难以控制的癫痫。对于临床仅表现为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瘤,治疗尚有争议。伽玛刀治疗海绵状血管瘤虽可避免直接的功能损害,但病灶仍有再出血及脑水肿的可能,癫痫并不能完全消失,因此不是佳的治疗方法。过去认为,单纯以癫痫症状出现的病人,潜在出血的风险很少,在药物控制癫痫很好的情况下,不须手术治疗。因为只有部分病人对抗癫痫药物敏感且年自发性出血率高达0.7%,现多数学者认为有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瘤应该积极考虑手术治疗。单纯病灶切除对70%~80%病人确实有效,术后部分患者脑电图有异常,但是临床无癫痫发作,说明离开病灶的持续刺激,周围病变皮层不一定能致痫。Stefan建议手术治疗时不仅要切除病灶,同时应该将ECoG检测到的病灶周围的致痫组织全部切除。显微手术全切除病灶并尽可能切除其周围黄染组织,采用术前EEG评估和术中ECoG监测技术测定致痫灶位置、范围,更加精确指导切除范围,有利于致痫病灶切除并减少损伤。对病灶小且部位较深者好在立体定向或神经导航辅助下行显微手术治疗神经导航可提供实时、精确定位,避开功能区,减少手术创伤。因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仅有癫痫表现的幕上海绵状血管瘤效果良好,术中应用ECoG监测技术和神经导航技术既可避免过多的脑组织损伤,又可明显提高术后癫痫的控制率。
灰质异位症致癫痫的手术治疗
灰质异位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性疾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成神经细胞或未分化的细胞没有及时地迁移到脑的相应部位,而是在移行期当中未移行或停留下来并聚集于室管膜与脑皮层之间,如脑室周围、白质和皮层下等部位,形成大小不一的灰质结节,这些结节可单发或者多发,有时也呈弥漫状。HGM多在青少年期发病,性别无明显差异,发病年龄1-20岁不等。HGM的临床表现主要有3大特征:1、反复频繁的癫痫发作2、精神发育障碍3、神经系统功能缺失:如运动系统受损出现的偏瘫、枕叶HGM导致的视力视野障碍等。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与异位灰质带的厚度有关。80%以上的HGM患者首发症状为癫痫发作,且多为药物难治性癫痫,随着癫痫病程的延长,发作形式有复杂化的趋势。手术治疗:1、术前评估致痫区的定位:孤立于白质内的结节型HGM导致的癫痫发作,多与该结节有关。结合脑电图检查和患者临床表现,即能明确致痫区;散发、带型HGM导致的癫痫发作,精确定位致痫区难度较大,需要在非侵入性评估的基础上,置入颅内电极来确定致痫区,即使这样,部分病例仍不能定位致痫区。2、手术治疗致痫性HGM切除,针对白质深部或功能区的HGM,可在导航技术或立体定向技术引导下,精确切除该组织;功能区的致痫性HGM,也可实施唤醒手术,边手术边嘱患者配合相关动作,以便大限度地保护脑重要功能区。
小孩癫痫要治疗多久
这个问题是每个癫痫家长所关心的问题,癫痫我们都知道是一种慢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由于大脑皮层的超同步化异常放电而导致的,临床上的惊厥或非惊厥样发作,一旦诊断了癫痫就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来控制癫痫的发作,对于新诊断的癫痫患者,如果接受、规范、合理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大约有70~80%的患者的发作可以得到控制,其中60~70%的患者经过3到5年的,抗癫痫药的规律治疗可以停药,当然病因不同治疗的时间也不同,有的癫痫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例如遇到青春期的时候,我们可以减缓停药的时间延长治疗的时间以度过他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