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的治疗大致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表明,早搏症状并不严重,偶尔早搏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没有太大的麻烦,无法治疗。
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但早搏频繁,如24小时早搏次数超过总心搏次数的10%,或伴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早搏,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需要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药物的选择可以根据每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点和对不同早搏的敏感性来选择,四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选择。临床上还有一种特殊的室性早搏,来自心室流出的早搏,可以选择射频消融。
器质性心脏病伴有早搏。早搏与器质性心脏病有关,但早搏的频率不高,患者的症状与早搏无关。这种情况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心脏病。不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早搏会随着基本心脏病的改善而减少或消失。
器质性心脏病伴有频繁的早搏。早搏与基础心脏病有关。早搏的存在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心功能,甚至危及生命。这种早搏需要积极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有限。原则上只能选择两种药物,一种是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另一种是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加重心功能不全或诱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影响患者的预后。
早搏的整体治疗原则应该是消除诱因。药物治疗的选择应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是否有基本的心脏病,选择更合适的预后药物。在选择药物时,特别是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很长时间。一旦药物产生反应,它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此,在选择药物时,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药物。目前,对于早搏的治疗,中药成分参松养心胶囊的临床选择较多。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它对各种早搏都有可靠的作用。重要的是,药物反应小,患者耐受性好。特别是室性早搏的治疗已明确写入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