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中医说的“肩凝症”,还是西医称的“冻结肩”,都不是突然发作的——它更像长期不良习惯、身体变化、外界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50岁左右人群、长期久坐不动的人,更容易被“盯上”。想要预防或调理,先得弄明白:到底哪些因素会让肩膀一步步“冻住”?
一.中医视角:3大诱因,让肩部经络“堵”住了
中医认为,肩周炎的核心是“经络不通、气血不畅”,而以下3类情况,容易让肩部经络“出问题”:
1.风寒湿邪“入侵”肩部
夏天对着空调直吹肩膀、冬天穿露肩装、雨天淋雨后没及时保暖……这些行为会让“风寒湿邪”顺着肩膀的经络钻进体内,像给经络“加了堵”。寒邪会让气血运行变慢,湿邪会让肌肉变得僵硬,时间一长,肩膀就会又痛又僵,这也是中医叫它“漏肩风”的原因——风邪“漏”进了肩膀,引发了不适。
2.气血不足,筋脉“没营养”
人到中年(尤其50岁左右),身体气血会慢慢变弱;或者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大病初愈后,气血亏虚,肩部的筋脉就像“缺水的土地”,得不到足够滋养,就容易变得僵硬、失去弹性。比如有的人明明没受凉、没受伤,却总觉得肩膀没力气、隐隐作痛,其实就是气血不足,没法濡养肩颈导致的。
3.劳损或外伤后,气血“瘀住了”
长期搬重物、反复抬臂(比如做家务、打羽毛球过度)、肩部曾受过伤(如拉伤、扭伤)却没恢复……这些情况会让肩部肌肉、筋脉反复受损,气血在受损部位“瘀滞”下来,形成“筋结”。就像水管被杂物堵住,气血过不去,肩膀就会又肿又痛,活动时还会有“牵扯感”,时间久了就可能发展成肩周炎。
二.西医视角:4类因素,让肩关节“粘”住了
西医从解剖和病理角度分析,认为肩周炎的关键是“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而以下4类情况会加速粘连形成:
1.年龄增长,软组织“退化”
50岁左右是肩周炎的高发期,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肩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会慢慢退化——弹性变差、修复能力下降,稍微有点刺激(比如轻微劳损),就容易出现炎症,进而引发粘连,这也是西医叫它“五十肩”的原因。
2.长期不动,关节“变僵硬”
因工作久坐不动、术后长期卧床、手臂骨折后固定时间过长……这些情况会让肩关节长时间处于“不活动”状态,周围的肌肉、肌腱会慢慢萎缩,关节囊会逐渐增厚,就像机器长期不用会生锈一样,肩关节也会慢慢“粘”住,终导致活动受限。
3.慢性炎症,反复“刺激”
肩袖损伤、肌腱炎、滑囊炎等肩部慢性炎症,如果没及时治疗,炎症会反复刺激肩关节周围组织,导致组织增生、纤维化,进而引发关节囊粘连。比如有的人长期抱孩子、频繁举臂,容易引发肩袖劳损,若不调理,就可能慢慢发展成肩周炎。
4.其他疾病,“连累”肩膀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增加肩周炎的发病风险。比如糖尿病患者,身体代谢紊乱会影响软组织的修复能力,肩关节周围组织更容易出现炎症和粘连;甲状腺功能异常则可能影响激素水平,间接导致肩部组织病变。
三.总结:这些人容易得肩周炎,要特别注意!
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软组织退化+气血不足);
长期久坐、低头,肩关节很少活动的人(如办公室上班族、司机);
经常过度用肩,或肩部曾受伤未恢复的人(如家务劳动者、运动员);
夏天爱吹空调、冬天不注意肩部保暖的人(风寒邪入侵);
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人(代谢或激素影响)。
其实,肩周炎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只要提前避开这些诱因——注意肩部保暖、避免过度劳损、定时活动肩膀,就能大大降低发病风险。如果已经出现肩膀僵硬、疼痛,早发现、早调理,就能避免肩膀一步步“冻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