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次的排便中,细心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偶尔会有白色类似鼻涕样的黏液随粪便一起排出。事实上,大便偶有少量黏液没有必要引起恐慌,这是正常现象。
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觉自己排黏液便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且黏液的量越来越多或者混合有脓血,那么可能就要前往医院了,这也许是一种肛肠疾病的征兆。
一、什么是黏液?
在我们的人体,正常成人每天能产生超过1000ml的黏液,肠道的黏液是由肠黏膜上皮细胞中的杯状细胞分泌的。
黏液层是肠道固有免疫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外界各类微生物的侵袭,黏液就是黏膜抵御外来侵略的武器之一,同时,还起到润滑作用,能促进食物在胃肠蠕动的作用下进一步消化吸收,有助于便便的排出。
1.生理性黏液便
即由一些非疾病的因素,如过度紧张、惊吓刺激及小肠过敏等,引起的大便中偶尔带有的少量黏液,正常黏液清亮稍粘稠,量少,不伴随其他症状,可以视为生理性黏液便,是一种正常现象。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的黏液便因与粪便均匀混合,不易察觉。
2.病理性黏液便
小肠炎时增多的黏液均匀地混于粪便之中。结肠炎,由于粪便已逐渐形成,黏液不易与粪便混匀,来自直肠的黏液则附着于粪便的表面。
二、不同疾病中的黏液便
肠蠕动基本正常
•痔疮:内痔常引起黏液便,其他症状包括:肛门瘙痒、便血及肛门黏膜肿胀等。
•肠道寄生虫:如贾第鞭毛虫、蛔虫等,黏液便可能是的症状。
•肠道肿瘤:除黏液便外,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消瘦、便血等。
肠蠕动减弱
•便秘:久坐、饮水不足、高脂低纤维饮食、焦虑抑郁等引起。
•肠梗阻:息肉、肠扭转、肠套叠以及肠道异物等。
肠蠕动亢进
•食物中毒:近72h内有进食哪些可疑食物,一般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年轻人多见,黏液便伴腹痛、不正常的排便习惯。
•食物不耐受:即常说的“食物过敏”,症状发生后一般有某些食物进食史。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通常小肠内并不存在大量的细菌,当大量细菌进入小肠时,它们可能大量增殖而失去控制。
•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黏液便较常见,除此以外,还可能出现低热、腹部不适、便血等。
三、如何治疗呢?
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查有以上所述的胃肠道疾病,则患者需在医生的协助下治疗原发疾病:如肠易激综合症、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改变生活方式
如未有明显症状和病因,黏液便可随生活方式的改善而改善,主要包括:
1.增加水的摄入量
2.调理肠道菌群:吃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或补充剂,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3.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平衡每日摄入的纤维、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多食蔬菜水果。忌辛辣、刺激、油腻、高酸、高糖食物,忌生冷的食物。
南京肛泰中医医院温馨提示:
很多疾病和日常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生活中要注意预防,当出现不适,应尽早到医院检查,及时合理进行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