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有服用、注射或接触耳毒性药物史。早期症状常为高音调耳鸣,初为间歇性,后转为持续性。随病情发展可出现听力障碍,可发生于用药期或用药后数周至数月。眩晕、平衡失调,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双侧前庭急性损害可发生行动视物模糊现象,即丹迪征。
2.体征:鼓膜正常。可有眼球震颤。
1.电测听检查:双侧对称性感觉神经性聋,早期4000Hz以上高频听阈提高,以后渐向低频扩展,呈下降型听力曲线,可有重振现象。
2.前庭功能检查:可示单侧或双侧功能减退或丧失。
1.预防为主,慎用或禁用耳毒性药物,尤其对婴幼儿、孕妇、肾功能不良者。
2.对接受耳毒性药物治疗者,应在治疗前3天作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于用药期间定期检查,一旦有耳鸣、耳聋或眩晕等症状,立即停药,及时应用解毒药,如10%葡萄糖酸钙20ml静注,每日1次,或加入VitC、氢化可的松静滴。并应用扩管、营养神经药物治疗。
3.配戴助听器,效果不佳者可作多道程控人工耳蜗植入术。
指滥用某些药物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制品所致的耳聋。发病率似渐增多。已知有耳毒性的药物近百种。常用者有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水杨酸盐类止痛药;奎宁、氯奎等抗疟药;长春新碱、2-硝基咪唑,顺氯氨铂等抗癌药;速尿、利尿酸等袢利尿药;抗肝素化制剂保兰勃林;铊化物制剂反应停等。另外铅、磷、砷、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四氯化碳、酒精、烟草等中毒。这些药物与化学制品无论全身或局部以任何方式应用或接触,均有可能经血循环、脑脊液或窗膜等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内耳。孕妇应用后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损害听觉系统。
药物对内耳的损害机制尚未彻抵查明;除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毒性、剂量、疗程外,与个体敏感性关系颇大,后者有某些家族遗传性。许多耳毒性药物同样具有肾毒性。肾功能不全者,药物因排泄不良而血浆浓度升高,进入内耳者也相应增多。药物进入内耳首先损害血管纹路,血-迷路屏障遭到破坏,使药物更容易进入内耳。进入内耳的药物还能使内淋巴囊受损,致其吸收与排泄减少。药物在内耳高浓度长时间聚集,终将使听和前庭诸感觉上皮的毛细胞、神经末梢、神经纤维、神经元细胞等发生退行性变。临床上耳聋、耳鸣与眩晕、平衡紊乱共存。耳聋呈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多由高频向中、低频发展。前庭受累程度两侧可有差异,与耳聋的程度亦平行。症状多在用药中始发,更多在用药后出现,停药并不一定能制止其进行。前庭症状多可逐渐被代偿而缓解。耳聋与耳鸣除少数早发现早治疗者外,多难完全恢复。
化学物质中毒致聋的机理也不详,受损的部位似多在蜗后,常同时累及前庭功能。临床上均有耳鸣、耳聋与眩晕,一般为暂时性,少数为勇久性。
临床上耳聋、耳鸣与眩晕、平衡紊乱共存。耳聋呈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多由高频向中、低频发展。前庭受累程度两侧可有差异,与耳聋的程度亦平行。症状多在用药中始发,更多在用药后出现,停药并不一定能制止其进行。前庭症状多可逐渐被代偿而缓解。耳聋与耳鸣除少数早发现早治疗者外,多难完全恢复。
化学物质中毒常同时累及前庭功能。临床上均有耳鸣、耳聋与眩晕,一般为暂时性,少数为永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