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眼科科主任、教授刘静医生介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工作年龄段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早期眼部可以无自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俗称飞蚊症),或视物变形,甚至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防、可控,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对延缓病变进展、减少视力丧失至关重要。
大量证据显示,纠正代谢紊乱可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状态,降低血糖、降低血压及调节血脂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本措施。
1、血糖的管理:
血糖的波动以及低血糖会加重眼底改变,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预防和(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及进展。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科学降糖,同时重视降糖的速度与幅度。
目前认为,各类降糖药物均可通过血糖控制来达到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但在有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EM)的患者中应避免应用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因有证据显示其可能增加DME发生风险。无论是T1DM或T2DM,胰岛素都能延缓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速度。
2、血压的控制:
建议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RAS阻断剂为首选药物,但不RAS阻断剂作为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预防视网膜病变的药物。
3、血脂的调节:
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轻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采用非诺贝特治疗。非诺贝特在调节脂代谢紊乱、炎症、氧化应激、血管新生和细胞凋亡等方面有一定作用,可能与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
除了改善代谢紊乱,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1、定期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不可逆转的,必须早发现、早治疗,因此糖尿病人一定要定期检查视力及眼底。视力、扩瞳查眼底,观察有无糖尿病眼底病变或进展情况,每六个月检查一次。
2型糖尿病在诊断前常已存在一段时间,诊断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应尽快进行首次眼底检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检查。
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的5年内应进行筛查。妊娠可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女性在怀孕后应尽早行眼底检查,在整个孕期内每3个月以及产后1年内进行眼底复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依赖于眼底检查。当视网膜有病变发生,眼底检查时可发现有微动脉瘤、微静脉扩张、出血、渗出、视网膜水肿以及新生血管等改变。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糖尿病患者罪好戒烟;饮食要清淡,少吃辛辣、刺激和高脂肪的食品;适当锻炼,但避免剧烈运动;脑力劳动者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阅读、使用电脑等造成的视疲劳,从而尽量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
3、与电脑或者手机和平共处
自我调节,使用电脑或者手机一段时间后,做5分钟眨眼运动,可以改善睫状肌的调节作用;或者再做一下眼部按摩,眼睛周围有很多穴位,许多经脉由此而过,通过按摩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明显改善视疲劳状态。
以上是对“北京刘静医生分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日常要注意这几点!”的介绍,有需求的患者朋友可以到上述医院挂号就诊,也可以选择线上就诊,点击上方“预约挂号”按钮,便可直接预约刘静医生挂号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