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治疗焦虑的原因原因-南京精神病医院

南京心愈岛心身医学中心

南京治疗焦虑的原因原因-南京精神病医院。如果你有以下状况,是焦虑的表现:

1、暴饮暴食--不停地吃吃吃,没有节制!其实食物具体什么味道,你根本不关心,嘴巴别停不下来,你不用思考就行!

2、肢体动作多--来回走动,不想停下来,空虚无助,各种烦烦烦!

3、心神恍惚--无法专心做事,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没意义,无聊!

4、熬夜,睡不好--不是因为工作忙熬夜而睡不着。是因为觉得很多事不知该怎么做,睡觉不甘心,不睡又闹心。

5、易怒--容易发脾气,感觉自己受到伤害或有不舒服的感觉,会立即做出对抗反应,以愤怒的方式表达自己。

焦虑产生的原因

1、胎儿期受到母亲情绪的影响我们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小到家庭,大到社会。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归属家庭的群体,自己亲近的关系是父母。追溯焦虑的源头,实际我们还是胎儿的时候,就会受到焦虑情绪的影响,这主要源于母亲的情绪。在怀孕期间,母亲血液中的营养物质经由胎盘壁滋养婴儿。在输送营养的同时,母亲也会释放一些由其情绪产生的激素与信息信号。这些化学信号会激活细胞中特定的受体蛋白质,从而促发大量的生理、代谢及行为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出现在母亲体内,也出现在胎儿身上。一些慢性或者反复的情绪会给孩子留下更深的影响,在本质上设定了将来孩子会怎样适应环境。当压力激素扩散至胎盘时,让胎儿的血管更多得压缩内部的血液,而向外围输送更多,从而为战斗防御行为做好准备。如果母亲在怀孕时,家庭里出现了某些变故,或者母亲遇到了一些生存或工作的困难,母亲感觉到压力,进而出现情绪的波动,这种反应释放出大量的压力激素,激素会通过脐带输送给胎儿,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就会躁动不安。

2、婴儿期和母亲之间的关系胎儿在母亲的子宫中生活了九个月之久,已经熟悉了在子宫环境中被羊水拥抱的感觉,也习惯了母亲的心跳节奏和呼吸声音。孩子一出生后,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对拥抱的感觉、以及母亲的心跳和呼吸声音还是有依赖的。所以很多孩子依偎着母亲的身体,躺在母亲的怀里吃奶。你还会发现,很多孩子喜欢挨着母亲身体左侧,很多母亲也把孩子抱在左侧胸部,孩子很近地听到母亲的心跳声音,会表现得很踏实安静。但是如果母亲在抱着孩子哺乳时,表现得心不在焉,或者情绪波动比较大。灵敏的孩子感受到了来自母亲身体中不安的心跳和呼吸波动,又激起了孩子在子宫中遭遇过的相似的防御反应功能。于是孩子会扭动身体,会大哭。但是母亲不理解孩子的反应,没有及时安慰孩子,相反以更加焦虑的情绪对待孩子,进一步加深了孩子的恐慌感。孩子在出生后到一岁是口腔探索期,在这个阶段,孩子通过口腔去探索和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更要命的是,孩子一哭,母亲情绪反应激动,就强迫孩子吃奶,或错误地认为孩子哭泣是饿了。而孩子忽然发现,只要自己一感觉不舒服,母亲就会给自己喂奶,而自己只要吃奶,母亲就会平静一些,于是孩子觉得吃奶是能安抚母亲的好方法。在日后孩子一旦发觉紧张,便会通过暴饮暴食的方式缓解身心的压力。

3、父母处理事情的态度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源于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孩子在家庭中如果获得归属感,心里会有踏实的感觉。相反如果觉得自己缺乏归属感和不被父母认可,就会害怕被遗弃,或者不被喜欢。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会渴望被父母看到和关注到。孩子惯用的方式是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借此被父母注意到;随后是通过使性子,发脾气,表达自己的愤怒,被父母关注到。如果父母能做到及时做的陪伴和倾听,通过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会照顾到孩子。不会因为孩子发脾气而责怪孩子,并引导孩子通过耐心表达和等待来学会解决问题,孩子会逐渐认识到如何做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学会了为自己负责。但是很多父母在这方面是缺乏耐心的,觉得孩子应该听从大人的话,孩子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孩子一旦想表达自己,大人就会以焦虑烦躁的状态敷衍孩子或强迫孩子服从家长的想法。于是孩子也学会像父母一样,遇到问题缺乏耐心,又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做事敷衍了事,或急于见到结果来证明自己,或想通过控制事情和别人的想法,让自己觉得有感。于是在进入社会,和更多的人交往后,一旦发现自己不能很好地控制事情;发觉自己做事的结果是别人不能满意的;发觉自己能力暂时有限,暂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心里就会出现莫名的恐慌感,紧接着就容易焦虑紧张。

回过头看看,自己从小到大其实都在用同样的方式来面对困境,却很少有耐心等待,缺乏沉淀能力,以及很难换用其他方式来处理问题。自己一直在忙,却一直在走老路。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文章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防治、焦虑抑郁情绪、注意缺陷多动动障碍,、学习困难、厌学、社交障碍、网络成瘾、躯体化障碍、分离障碍、睡眠障碍强迫障碍、考试紧张综合症。

擅长: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断及心理治疗,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惊恐、强迫等),白领中长期个人心理成长(职场和性格)、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创伤修复、危机干预、心理应激、人际关系、压力应对等。

擅长:婚姻家庭、家庭亲子关系的诊疗与修复、情绪管理与身心健康管理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