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块是如何形成的?人体动脉血管壁分为三层:内膜、中膜和外膜。管腔表面覆盖有一层内皮细胞,以保持动脉内部光滑,血液循环顺畅。当内皮损伤时,血液中的脂质(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在内膜和中膜之间沉积,形成隆起性病变。如果不控制,可能会逐渐增大,堵塞血管。临床上,斑块是指动脉管壁上的粥样硬化性病变,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脂质条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复合期、粥样复合斑块复合期、
“斑块”的危害是什么?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可发生于全身动脉系统,冠状动脉、脑动脉、腹部动脉和周围动脉(主要包括颈动脉和下肢动脉)是重要的部位。在健康的老年人甚至中青年人中,小稳定性斑块不会阻塞血流,也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如果斑块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以逐渐生长,导致管腔狭窄,直至完全堵塞。因为过程漫长,经常会形成侧枝循环,有时候即使出现慢性完全闭塞也不会出现症状。临床上可怕的是,由于斑块不稳定(破裂、出血、入侵等)。),导致急性血栓形成,短时间内导致动脉闭塞,附近血管没有时间替代血液供应,导致血流中断。心脏冠状动脉出现这种情况,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脑动脉会引起脑梗死(中风)。冠状动脉缓慢形成狭窄,常导致心脏在运动时供血不足,引起心前区闷痛不适,休息后可缓解,称为心绞痛。发生于下肢动脉可引起间歇性跛行,因疼痛影响行走,严重者可引起肢端坏死,需截肢。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原因是什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乏蔬菜水果、精神紧张、家庭遗传因素等。据报道,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吸烟是上约5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其中约65%是由于这三个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胆固醇是斑块的罪魁祸首吗?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其主要作用是形成细胞膜和合成激素。
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种“坏胆固醇”,其增加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血液中“坏胆固醇”水平升高危害极大,会使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导致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过量摄入胆固醇会导致动脉硬化的理论已经流传了一百年。事实上,目前还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饮食胆固醇摄入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尤其是摄入适当值的制定。此外,人体合成的胆固醇比饮食中吃得多得多。血液中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是肯定的。因为斑块是由于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上引起的,可以说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如何检测动脉斑块?彩色超声波(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增强CT或核磁共振是检测动脉斑块常用的方法。颈动脉和下肢动脉是粥样硬化容易发生的部位,解剖位置较浅。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方便地观察其病变。心脏和大脑的动脉需要增强CT或核磁共振。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关系比下肢动脉更密切,危害更大。它们是临床上检测常见的部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全身中等动脉的病变和颈部厚度。≥1.0mm,如果IMT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1.3~1.5mm,是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严重者导致管腔狭窄;如果IMT<轻度狭窄的50%,≥中重度狭窄的50%。冠状动脉CTA经常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与冠心病不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指供应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有粥样硬化病变,但不会引起管腔狭窄或狭窄程度低于50%,可视为冠心病早期,不会引起心脏缺血症状和功能障碍。如果病变进一步发展,就会形成冠心病。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是否需要用他汀类、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临床情况需要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