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是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的发作性剧痛为主要表现;女性略多,多在中年后起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疼痛部位常位于单侧,右侧多见;分布以三叉神经第Ⅱ、Ⅲ支分布区常见,单纯Ⅰ支痛者少见。
三叉神经痛是怎么引发的:
首先,三叉神经痛的病因非常复杂,根据病因我们可以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占所有三叉神经痛的90%,主要原因是三叉神经周围的血管压迫到了三叉神经,血管的搏动不断冲击三叉神经,导致三叉神经受损,引起疼痛的发生。
那么,为什么压迫了三叉神经会有疼痛呢,这里面的发病机制又是什么呢。其实,对于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定论,均是以假说的形式存在。
临床表现
1,疼痛性质
无先兆的骤然闪电样发作,呈刀割、烧灼、针刺或电击样,可有流泪、流涎、面部抽搐等伴随动作。
2,疼痛部位
仅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多为单侧,以右侧为多,常见于第Ⅱ、Ⅲ支分布区内,其次为单纯第Ⅱ或Ⅲ支,3支同时受累者少见,单纯第Ⅰ支受累者亦少见。
3,疼痛持续时间
每次发作历时1~2分钟后骤然停止,以白天为主,夜间减少。
4,发作频率
间歇性发作,可自行缓解,自然间歇期可达数月至数年;随病程延长发作频率增加,疼痛程度加重,自然间歇期缩短,甚至终日发作。
5,疼痛触发点
半数以上可有“触发点”或“扳机点”,常位于上唇、鼻翼、口角、上腭、颊黏膜等处;面部的机械性刺激,如谈话、进食、洗脸、刷牙或风吹等可引起发作。
三叉神经痛和面部其他疼痛的区别:
三叉神经痛特点是突发突止,多有扳机点,多在吃饭、讲话、刷牙、洗脸时诱发,发作间隙完全正常。
牙痛指由于龋齿、残根、残冠等牙病引起的疼痛。持续性疼痛,夜间发病明显,冷热刺激加重,无放电样疼痛,通过对口腔检查可发现牙病,如龋齿、残根、残冠待。
偏头痛多为一侧或两侧颞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发作前可伴视觉、体觉先兆,发作时常伴呕吐。女性多发,约为男性的3~4倍,多在青春期起病,发病年龄25~3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