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的缓解期,是病情相对稳定的阶段——疼痛减轻、僵硬感缓解,关节活动度有所恢复。此时,科学合理的运动不仅能改善脊柱和关节的灵活性,增强肌肉力量,还能预防脊柱畸形、延缓病情进展,是长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缓解期的运动并非“越多越好”,选择适合的运动类型、掌握正确的方式,才能在保护关节的同时收获益处。
一、缓解期运动的核心目标:维持功能、预防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特点是脊柱和骶髂关节的慢性炎症,易导致韧带钙化、脊柱强直(俗称“驼背”)。缓解期运动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针对性训练对抗这种“强直趋势”。保持脊柱灵活性,对抗“僵硬”炎症会让脊柱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缓解期的运动需重点维持颈椎、胸椎、腰椎的屈伸、旋转功能。比如通过缓慢的转头、扩胸、弯腰动作,防止脊柱关节粘连,保持日常活动所需的基本活动度(如抬头看天、低头系鞋带)。增强肌肉力量,为脊柱“减负”脊柱周围的肌肉(如背肌、腹肌)是维持脊柱稳定性的“天然支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常因疼痛和活动减少导致肌肉萎缩,进一步降低脊柱稳定性。缓解期运动需强化这些肌肉,让肌肉替脊柱“分担压力”,减少关节磨损。改善姿势,预防“畸形”长期炎症和疼痛可能让患者不自觉地养成含胸、驼背等不良姿势,久而久之导致脊柱畸形。缓解期的运动需结合姿势矫正训练,帮助患者建立挺胸、抬头的正确姿势习惯,从日常动作中预防畸形加重。
二、适合缓解期的运动类型:从“基础拉伸”到“适度力量”
缓解期的运动需遵循“温和、规律、针对性”原则,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负重。以下几类运动经过临床验证,适合大多数缓解期患者。脊柱灵活性训练:每天必做的“基础课”这类运动以拉伸脊柱、改善关节活动度为核心,动作轻柔,适合每天进行。全身协调性运动:每周2-3次的“放松课”选择低冲击、能改善全身循环的运动,兼顾趣味性和锻炼效果。游泳:自由泳、蛙泳、仰泳均可(避免蝶泳,因其对脊柱冲击较大),水的浮力能减少关节负重,同时全身活动能改善脊柱和关节灵活性,每次20-30分钟为宜。太极或瑜伽:选择温和的流派,重点练习“猫牛式”“婴儿式”等脊柱拉伸动作,避免过度弯腰、扭转或倒立(需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进行,防止动作不当损伤)。慢走或快走:在平坦路面行走,每次20-30分钟,步伐平稳,抬头挺胸(避免低头含胸),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增强下肢肌肉。
三、运动注意事项:避开“雷区”,让运动更安全
缓解期运动虽安全系数较高,但仍需注意细节,避免因不当运动导致病情反复。“不疼痛”是前提,出现不适立即停止运动时若出现关节或脊柱的锐痛、刺痛,或运动后疼痛持续超过1小时,说明强度过大,需减小幅度或暂停;若晨僵加重、疲劳感明显,可能是运动过量,需减少频率。循序渐进,拒绝“突击式”运动从短时间、小幅度开始,每周逐渐增加5-10分钟,让身体慢慢适应;避免某天突然增加运动量(如平时不运动,突然快走1小时),以免引发炎症反弹。结合姿势矫正,融入日常运动之外,日常姿势也需注意:站立时挺胸收腹,坐位时腰部垫靠枕,避免久坐(每30分钟起身活动),睡觉时选择中等硬度床垫(避免过软导致脊柱弯曲)。这些细节能巩固运动效果,预防姿势性畸形。特殊情况需调整若存在髋关节病变、脊柱严重畸形,需在康复师指导下选择运动(如避免深蹲、过度弯腰);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应避免跳跃、负重等可能导致骨折的运动。
强直性脊柱炎缓解期的运动,本质是“与疾病赛跑”——通过持续的、科学的训练,延缓脊柱强直的速度,保留更多功能。记住,运动效果并非一蹴而就,需长期坚持(至少持续3个月以上)才能显现。选择自己能坚持的运动类型(如喜欢游泳就定期去,偏爱太极就坚持练习),让运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非负担。这样,才能在缓解期为脊柱和关节“储蓄”更多活力,为长期健康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