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汗症,不少人对它存在误解,觉得不过是手汗多了点,顶多影响生活,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接触过众多患者后会发现,有些患者的手汗严重到“哗啦哗啦”往下滴:手机屏幕常被浸湿,指纹解锁频频失败;长期潮湿的手掌甚至会被“泡”得受损,脱皮、起疹成了家常便饭;但凡需要动手的工作,比如精细操作、文书书写,都难以顺利完成。这些困扰,早已超出了“不便”的范畴,深深折磨着患者的身心。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患上手汗症?并非所有手出汗都是手汗症,它有着明确的判定标准,症状可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表现为手掌稍有湿冷;中度则是手掌有明显潮湿,甚至能浸湿手帕;重度时,汗液会呈水滴状渗出,甚至流淌下来。其中,中度和重度患者往往需要积极治疗,才能摆脱困扰。
从成因来看,手汗症主要由先天遗传因素导致,与后天的生长发育、生活环境关联不大。很多人会误以为手汗症和体型有关,其实不然:肥胖者通常全身容易出汗,并非单纯手部多汗;而手汗症患者则是手掌异常多汗,身体其他部位出汗并不明显。其核心病因,是交感神经异常亢奋,导致手部汗腺分泌不受控。
得了手汗症,该去哪个科室就诊?
不少患者会尝试皮肤科、美容科或内分泌科,但这些科室难以直接针对手汗症的根本病因进行治疗。由于手汗症的根源是交感神经异常,对症的科室其实是手汗症专病门诊,通过胸交感神经相关治疗,能取得显著效果。
在治疗方式上,需根据病情程度选择:
保守治疗更适合轻度患者,常见的有内科药物治疗,比如口服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但这类药物可能带来不良反应,如口干舌燥,长期服用还可能产生耐药性;局部涂抹的止汗剂也需长期使用,效果持续时间短(通常几小时),且可能刺激皮肤,破坏皮肤屏障。
手术治疗则适用于中度至重度患者,荧光定位ETS微创技术是目前手汗症临床诊疗中的先进技术,该技术可以快速、准确、清晰地观察到覆盖在壁层胸膜及结缔组织内的交感神经节与其变异神经的走向和分布情况,便于将周围其他正常组织结构区分出来,从而做到更安全、更精细、更完整调节处理,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诊疗效果。术后只需注意避免刺激性饮食,做好伤口护理,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恢复运动,隔天出院后,日常学习和轻体力工作都不会受到影响。
通过这些信息,相信大家对心手汗症的治疗已有清晰了解。对于深受手汗困扰的患者来说,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才能早日摆脱“湿”烦,重拾干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