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大小:关键的尺寸指标
结石大小在决定是否适用体外碎石时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对于肾结石,直径处于0.6-2厘米区间较为适合体外碎石。当结石直径小于0.6厘米,多数情况下,通过患者日常大量饮水、积极进行运动锻炼等保守疗法,结石就有自行排出体外的可能,此时通常无需体外碎石介入。但如果结石直径超过2厘米,情况则大不相同。这类较大结石质地往往更为坚硬,单次体外碎石极难将其粉碎。
即便部分结石被成功击碎,较大的碎块在经泌尿系统排出时,极易在输尿管等部位造成堵塞,进而引发“石街”现象,使尿路梗阻问题加剧。所以,直径超2厘米的结石,通常不将体外碎石作为首要治疗选择。
对于输尿管结石,直径小于1厘米时,体外碎石是较为可行的治疗方案。输尿管管径相对狭窄,若结石过大,体外冲击波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将其有效击碎。而且,即便结石被击碎,输尿管有限的蠕动能力以及较细的管径,也不利于较大碎块顺利排出体外。
举例来说,直径超过1厘米的输尿管结石,在接受体外碎石后,碎块可能会长时间滞留在输尿管内,无法顺利进入膀胱并随尿液排出,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不过,对于直径在1-1.5厘米的输尿管结石,若结石停留时间较短,且结石下方输尿管无明显狭窄等情况,经过医生谨慎评估后,也可尝试体外碎石。但要是结石停留时间过长,很可能与输尿管黏膜发生粘连,此时体外碎石的效果大概率不佳,需慎重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