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患者饮食需以“避免触发过敏、减轻炎症、促进修复”为核心,优先选择低过敏风险、富含抗炎成分的食物,同时根据病情阶段(急性发作期或缓解期)调整饮食策略。以下是具体建议:
一、急性发作期(风团、瘙痒明显时)的饮食原则
此时免疫系统处于高敏状态,需严格规避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的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1.优先选择“安全食物”
主食类:大米、小米、燕麦、玉米、馒头、面条(避免全麦或粗粮,可能含致敏蛋白)。
蔬菜类:
低敏蔬菜:胡萝卜、南瓜、西葫芦、冬瓜、白菜、生菜、菠菜(焯水去除草酸)。
避免高敏蔬菜:芹菜、香菜、香菇、竹笋(含光敏物质或组胺释放成分)。
水果类:
低敏水果:苹果、梨、香蕉、橙子(去皮)、葡萄(去皮去籽)。
避免高敏水果:芒果、菠萝、草莓、猕猴桃(含致敏蛋白或酶类)。
蛋白质类:
安全选择:煮熟的鸡胸肉、猪瘦肉、淡水鱼(如鲫鱼、鳙鱼,需去鳞去内脏)、豆腐(非转基因大豆)。
避免:海鲜(虾、蟹、贝类)、牛羊肉、加工肉制品(香肠、火腿)、蛋类(部分人对蛋清过敏)、牛奶(乳糖不耐受或过敏者)。
饮品:温开水、淡茶(如绿茶、菊花茶,避免花粉过敏者)、低敏果汁(如苹果汁,需稀释)。
2.需严格禁忌的食物
高组胺食物:
发酵食品:酱油、醋、酸奶、奶酪、面包(含酵母)、泡菜、腌肉。
腌制/久存食物:熏鱼、腊肉、火腿、剩菜(组胺随存放时间增加)。
特定蔬果:番茄、茄子、菠菜(未焯水)、牛油果、木瓜。
添加剂/刺激物:
人工色素、防腐剂(如亚硝酸盐):常见于加工零食、罐头。
酒精、咖啡因:啤酒、红酒、咖啡、浓茶(可能扩张血管,加重瘙痒)。
已知过敏原:
若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对某类食物过敏(如花生、坚果、小麦),需终身避免。
二、缓解期(无风团、瘙痒减轻时)的饮食调整
此时可逐步引入新食物,但需遵循“少量尝试、观察反应”的原则,逐步扩大饮食范围。
1.逐步引入的食物
蛋白质类:
鸡蛋:先尝试蛋黄,若无反应再试蛋清(蛋清过敏风险更高)。
牛奶:选择深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儿童),成人可尝试少量酸奶(含益生菌,可能调节免疫)。
海鲜:从低敏鱼类开始(如鳕鱼、三文鱼),避免贝类、甲壳类。
谷物类:
逐步尝试全麦面包、糙米(若之前未过敏),但需注意麸质过敏(部分荨麻疹与乳糜泻相关)。
坚果/种子:
从低敏坚果开始(如杏仁、腰果),每次1-2颗,观察24-48小时无反应后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