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不动”已成为许多人的日常状态。办公室伏案工作、居家低头刷手机、乘车长途颠簸……颈椎在长期静态负荷下默默承受压力,而运动量的锐减正悄然成为颈椎病的“隐形推手”。成都保髋颈腰椎病研究中心专家指出:缺乏运动不仅会削弱颈椎的支撑力,还会加速其退变进程,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颈椎的稳定性依赖于骨骼、韧带与肌肉的协同作用,其中颈肩部肌肉是维持颈椎动态平衡的关键。当人体长期处于静止状态时,肌肉因缺乏收缩刺激逐渐萎缩,力量与弹性下降,导致颈椎失去“天然护盾”。此时,头部重量(约5公斤)对颈椎的压力会集中作用于椎间盘与关节,引发慢性劳损。同时,血液循环减缓使肌肉与韧带营养供应不足,代谢废物堆积进一步加剧僵硬感,形成“越不动越僵硬,越僵硬越不想动”的恶性循环。
运动对颈椎的保护作用体现在多重机制中。规律的活动能促进颈肩部血液循环,为肌肉与韧带输送充足养分,加速代谢废物排出,从而缓解疲劳与僵硬;运动过程中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可增强其力量与耐力,为颈椎提供更稳定的支撑,减轻椎间盘与关节的负担;此外,适度运动还能改善颈椎活动度,防止关节粘连与骨质增生,延缓退变进程。研究显示,每周进行3次以上中等强度运动的人群,颈椎病发病率较缺乏运动者降低近40%。
然而,运动并非“越多越好”,方式与强度的选择至关重要。成都保髋颈腰椎病研究中心强调,颈椎保护需遵循“温和、持续、全面”原则。游泳(尤其是蛙泳与仰泳)因水的浮力可减少颈椎压力,同时通过划水动作锻炼颈肩肌肉,被视为“颈椎友好型运动”;瑜伽中的猫牛式、颈部放松术等动作能温和拉伸颈椎周围组织,增强柔韧性;抗阻训练(如弹力带颈后伸)则可针对性强化颈部深层肌肉,提升稳定性。需注意的是,运动前需充分热身,避免突然发力或过度扭转颈椎;若已存在颈椎不适,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低强度动作,防止二次损伤。
守护颈椎健康,需从打破“静态生活”开始。成都保髋颈腰椎病研究中心呼吁:每日抽出15-30分钟进行颈椎友好型运动,结合定期起身活动、调整工作姿势等习惯,让颈椎在动态平衡中保持“年轻态”。若出现持续疼痛、头晕或肢体麻木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通过专业评估与干预阻断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