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池的水通常经过人工处理,淡水或含少量消毒剂是主要类型,具体水质取决于管理标准、消毒方式、水源类型、维护频率以及使用场景。
公共游泳池需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多数采用淡水添加氯制剂消毒。部分高端场所可能使用电解盐水系统,将食盐转化为次氯酸钠达到消毒效果,这类水质仍属于低盐度淡水范畴。私人泳池可能直接使用未经软化的自来水,属于典型淡水。
传统氯消毒会令淡水带有刺激性气味,但不会改变其基本性质。臭氧消毒或紫外线处理的泳池更接近纯净淡水。溴制剂消毒可能使水呈弱碱性,但盐度仍低于0.1%,不属于海水范畴。
城市泳池普遍采用市政淡水管道供水,少数海滨度假村可能引入过滤海水建造特色泳池,这类会明确标注"海水泳池"。室内恒温泳池基本全部使用淡水系统。
定期换水的泳池保持淡水特性,长期不换水的泳池因汗液尿素积累可能盐度上升,但仍在淡水定义范围内含盐量<0.05%。专业泳队训练池每日补充新水,盐度接近饮用水。
儿童戏水池、医疗水疗池严格要求淡水基础。奥运会标准比赛池规定总溶解固体需<1000mg/L,本质上属于处理后的改良淡水。部分酒店无边泳池为防腐可能添加微量铜离子,但未达到咸水标准。
泳后建议用淡水冲洗身体,避免消毒剂残留刺激皮肤。日常游泳选择循环系统完善的场馆,注意观察水质公示牌上的pH值7.2-7.8为佳和游离余氯量0.3-1.0mg/L。室内泳池空气湿度大,游泳前后适量补充电解质饮料比单纯喝水更能维持体液平衡。每周游泳3-4次的人群,可搭配食用富含Omega-3的深海鱼帮助皮肤修复,抵消消毒剂对皮脂膜的潜在影响。
2011-11-08
2011-11-08
2011-11-08
2011-11-08
2011-11-08
2011-11-08
2011-11-08
2011-11-08
2011-11-08
201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