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池水循环频率取决于池体大小、使用人数及过滤系统性能,一般建议每4-6小时完成一次全池水循环。
国际泳联规定竞赛池需每4小时循环一次,公共泳池通常为6-8小时。循环不足会导致水中氯胺积聚,刺激皮肤和眼睛。采用变频水泵可动态调节循环速度,高峰期缩短至3小时,夜间延长至8小时。
砂缸过滤系统需配合6-8小时循环周期,硅藻土过滤可将周期压缩至2-3小时。老旧设备可能因滤料板结降低效率30%,需定期反冲洗。建议安装流量计监测实际循环量,确保达到设计标准。
尿素超标时应启动应急循环模式,24小时内完成3次全循环。采用臭氧+紫外线辅助消毒可减少50%氯用量。每日需检测余氯1-3mg/L、pH值7.2-7.6等指标,数据异常时立即调整循环频率。
分时分区循环系统可节能40%,深水区与浅水区采用独立管道。安装热能回收装置可将循环水温差控制在±1℃内。冬季非开放时段可延长至12小时循环一次,但需保持余氯浓度不低于0.5mg/L。
每周检查水泵轴承磨损情况,每月清理毛发收集器。循环管道每2年需酸洗除垢,防止流量衰减。建议在回水口安装自动投药装置,实时调节消毒剂浓度。
保持泳池水质需配合科学循环与日常维护。使用期间避免涂抹防晒霜入水,建议配备浸脚消毒池。循环系统停机超过4小时应重新检测水质,夏季高温时段可增加25%循环量。选择铜银离子消毒系统可延长水质保鲜时间,减少循环能耗。定期进行水体置换,每年至少排空清洗池体2次。
2011-11-08
2011-11-08
2011-11-08
2011-11-08
2011-11-08
2011-11-08
2011-11-08
2011-11-08
2011-11-08
201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