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症遗传概率与遗传度-济南神安医院

济南神安医院

躁狂症,又称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确实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以下是对躁狂症遗传性的详细分析:

一、遗传因素的作用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遗传因素是双相情感障碍(包括躁狂症)发生的主要因素。临床中的双相情感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较高遗传度。在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中,存在80%的遗传倾向,远高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二、遗传概率与遗传度

遗传概率:

如果夫妻双方都患有躁狂症,子女患病概率为20%左右。

如果只有一方患有躁狂症,子女患病的概率在15%左右。

遗传度:

躁狂症的遗传度大概是60%70%。即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患有躁狂症,下一代患病的风险会比普通人群高23倍。

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躁狂症,下一代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到7~14倍。

三、遗传方式的多样性

躁狂症的遗传方式并不单一,可能包括母系遗传、线粒体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等多种方式。不同类型的躁狂症,其遗传性也有很大差别。

四、其他影响因素

尽管遗传因素在躁狂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并非因素。环境因素,如神经递质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异常、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的环境或受到不良的童年期影响等,也可能诱发躁狂症。因此,躁狂症的发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建议与注意事项

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对于有躁狂症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心理医生进行评估和咨询。

关注心理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缓解压力,预防躁狂症的发作。

避免过度担忧:虽然躁狂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非绝对。因此,不要过分夸大遗传的作用,也不要忽视其存在。

综上所述,躁狂症确实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非绝对。其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因此,对于有躁狂症家族史的人群,应关注心理健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咨询。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精神障碍、癔症、精神分裂、焦虑症、躁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心理障碍、青少年心理问题、学习障碍、厌学、休学、戒瘾(酒瘾、网瘾、赌瘾)、早恋网恋、感恩缺失、脑瘫、癫痫、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滞、语言发育障碍、注意力缺陷、失眠多梦、头晕头痛等脑病、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

擅长: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心理障碍,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青少年心理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厌学、逃学、休学,目标丧失,感恩缺失,自制力差,戒瘾(网瘾、酒瘾、赌瘾),强迫症,恐惧症,癫痫,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

擅长: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各种神经症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躯体化障碍、应急障碍等。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