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急性发作时吸氧具有明确治疗价值,但需结合病情分级与吸氧方式规范使用。以下为具体分析:
一、吸氧的核心作用机制
缓解低氧血症
哮喘发作时气道痉挛导致通气功能障碍,动脉血氧分压(PaO₂)可快速下降。吸氧可迅速提升PaO₂至安全水平(建议目标SpO₂94%-98%),避免组织缺氧引发的器官损伤。例如,重度哮喘发作时PaO₂可能低于60mmHg,及时吸氧可预防心、脑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减轻气道高反应性
低氧状态会激活迷走神经,加剧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通过纠正缺氧,可降低气道阻力,改善通气/血流比值,缓解喘息症状。临床研究显示,吸氧后肺功能指标(FEV₁、PEF)可提升15%-20%。
降低并发症风险
长期缺氧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急性期吸氧可降低此类风险,研究指出,及时吸氧可使呼吸衰竭发生率下降30%-40%。
二、不同病情下的吸氧策略
轻度发作
表现:呼吸频率稍增快(20-25次/分),可平卧,无辅助呼吸肌参与
建议:暂无需常规吸氧,优先使用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每20分钟可重复吸入,若症状持续2小时未缓解再考虑吸氧。
中度发作
表现:呼吸频率>25次/分,需端坐呼吸,双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
建议:立即启动吸氧治疗,采用鼻导管(2-4L/min)或面罩(5-8L/min),维持SpO₂90%-94%,同时联合雾化吸入ICS+LABA(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
重度/危重度发作
表现:呼吸频率>30次/分,三凹征明显,意识模糊
建议:高流量吸氧(6-10L/min)联合无创/有创机械通气,需紧急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40-80mg/日),并做好气管插管准备。
三、吸氧的潜在风险与防范
二氧化碳潴留风险
长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哮喘患者,若存在Ⅱ型呼吸衰竭(PaCO₂>50mmHg),高浓度吸氧(FiO₂>40%)可能抑制呼吸中枢。此类患者应采用低流量吸氧(1-2L/min),控制SpO₂88%-92%。
氧中毒预防
持续高浓度吸氧(FiO₂>60%)超过24小时可能引发肺损伤,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需严格监测PaO₂,避免FiO₂>50%。
气道干燥管理
干冷氧气可能刺激气道,诱发支气管痉挛。建议使用加温湿化器(温度32-35℃),或经湿化瓶(35%-45%湿度)吸入氧气。
四、吸氧的辅助治疗价值
协同药物治疗
与沙丁胺醇等支气管扩张剂联用时,吸氧可提升药物在肺组织的弥散效率,使FEV₁改善时间缩短30%。
心理安抚效应
缺氧导致的焦虑会加重呼吸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吸氧后SpO₂恢复可降低患者焦虑评分(HAMA量表)20%-30%,减少β受体拮抗效应。
为转运争取时间
院前急救中,吸氧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为转运至上级医院进行机械通气等治疗创造条件。研究显示,规范吸氧可使院前死亡率下降18%。
山东省济南哮喘病医院、济南肺康哮喘病研究院,正规胸肺呼吸病专业医院,医院打造强势专家队伍,拥有一支专业的以董茂利、王东洋、赵凤芹、史逸鸽、姜豪杰等呼吸科专家团队,用“技术”和“医德”为广大患者服务。医院开展长期技术合作,医院不断开展同众多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的合作与各地医院互派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如北京中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原庆、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张弘、赵静主任、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林俊岭、山东省中西结合呼吸内科主任杨琳红、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亓梅、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呼吸内科倪祥惠等知名医院专家,从而确保医疗技术上的精益求精、“科技兴医、质量建院”的发展方向。
温馨提示:济南哮喘病医院(山东省呼吸肺病二级专科医院)济南肺康哮喘病研究院(山东省呼吸肺病研究院)-山东省立三院专科联盟医院,是山东省一家集专业性、科研性于一体的胸肺呼吸系统疾病二级诊疗专科医院。医院在治疗哮喘病、肺气肿、慢阻肺、肺心病、支气管扩张、老慢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病、尘肺、肺纤维化、支气管炎、矽肺、肺结节、肺大泡、咳痰喘等胸肺呼吸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