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包括心、脑、外周血管疾病,统称心脑血管疾病。据报道,中国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5。近几年来,年轻人患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中国,有2.3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其中中中风、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是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的发展通常有三个阶段:心血管危险因素,无症状靶器官损伤后,终发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变因素和可变因素,年龄和家族史是不可变因素,可变因素包括吸烟、超重或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可预防和控制糖耐量异常和高血压。通过预防和控制危险因素,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0个心肌梗死,9个可以接受;6个心肌梗死,5个可以预防。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时,通过改变治疗性生活方式,使用具有临床效益证据的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此外,吸烟、饮酒、超食、缺乏体育活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心血管疾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可以事半功倍。刘教授告诉大家,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减肥、适当锻炼、保持心理平衡,可以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不仅会导致癌症,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在合理饮食方面,应限制钠盐和食用油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豆制品、粗粮、鱼、坚果、低脂或脱脂牛奶和高纤维饮食的摄入。平时吃饭要做到“吃八分饱”,合理搭配不过分。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可以长期坚持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打乒乓球等。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管好嘴,迈开腿,吃80%饱,日行万步”。在药物预防方面,应使用具有大规模临床试验效益证据的药物:降压、降糖、调脂、抗栓剂等,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说到心理平衡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自己的焦虑和抑郁,避免过度的情绪紧张和波动,保持心脏和心理的“双心”健康。,她还告诉大家,八字预防措施早、全面、强化、持续。早期:从青少年开始预防措施;综合:综合干预多种危险因素;加强:加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干预;持续:终身管理心脑血管疾病,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