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CRPA微创诊疗【学术成果】见证会|孟文凯院长荣膺“类风湿微创技术贡献奖”

成都附大强直类风湿骨科医院

据卫生组织(WHO)2024年公布的数据,类风湿关节炎的阴霾已悄然笼罩超500万人。在疾病的发展进程中,中晚期患者的关节功能重建,犹如一座横亘在医学界面前的险峻高山,成为重点亟待突破的难题。

传统治疗手段正面临严峻挑战:药物治疗虽能在初期缓解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疗效逐渐衰减,难以持久控制病情;开放性手术虽可尝试修复关节,但其较大的创伤性,也让患者承受着更多风险。《柳叶刀》2024年风湿病学报告更敲响警钟,约42%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疾病的侵蚀下,将不得不直面关节畸形的风险,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为医疗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在此背景下,2025年3月29日,中华风湿病医师联盟在成都举办“微创诊疗成果见证会”。专家委员会基于多维度标准评审——包括技术创新性占30%、临床疗效占35%、推广应用价值占25%、安全性占10%。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院长孟文凯教授团队研发运用的“微创专利技术”脱颖而出。其中,可视4K关节针镜技术(专利号:ZL20180358045.X)斩获行业荣誉“贡献奖”。这一成果,标志着类风湿微创治疗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

此次大会汇聚了国内医疗机构的风湿免疫病学专家,与主办方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专家团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时刻。

技术突破:打破中晚期类风湿“不可逆”困局

孟文凯院长团队研发的“微创可视4K关节针镜技术”,在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关节疾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技术兼具高安全性、高精度、微创性,在关节功能修复方面成效显著。

4K高清动态成像系统:

①分辨率达3840×2160像素,搭配光学放大技术,可清晰显示关节内滑膜增生、软骨缺损、骨赘形态,精准定位病变区域;

②对比传统关节镜,辨识度提升300%,尤其适用于类风湿患者复杂的关节内环境。

超微创操作:采用≤3mm的穿刺通道,配合特制刨削刀和射频探头开展治疗,避开肌腱、韧带、肌肉等正常组织,实现:

✔精准清除炎性增生滑膜,有效恢复关节微循环和代谢,促进药效吸收;

✔精准刨削骨赘(增生的骨质、骨刺),避免健康软骨误伤;

✔松解粘连组织,术后即刻改善关节活动度。

关节间隙恢复效果:

X线结果显示,类风湿患者腕、膝等关节间隙显著增加,关节活动度立竿见影,如膝关节屈曲角度从30°提升至180°。

微创技术的革新与成功运用,打破了中晚期类风湿患者“不可治”的困局,为患者康复带来新希望。

行业认可:推动类风湿诊疗标准升级

评审委员会主席、北京知名医院李宏教授高度评价:“孟文凯主任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升临床疗效,更推动了行业诊疗标准的革新。‘可视4K关节针镜技术’的精准性和微创性,为类风湿治疗提供了标准范式。”

展望未来:微创治疗成趋势

本次大会全面展示了类风湿关节炎微创治疗领域的新成果。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以“可视4K关节针镜技术”为代表的创新疗法,将引领类风湿治疗进入精准化、微创化的新时代,惠及更多长期受病痛困扰的患者。

“这项技术实现了从缓解症状到功能重建的治疗理念革命,为全球风湿病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北京知名主任李晔教授

结语: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正从“控制症状”迈向“功能修复”。孟文凯院长及其团队的突破性成果,不仅为患者带来新希望,更为类风湿诊疗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未来,这一技术有望进一步推广,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微创医学的进步。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文章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特别擅长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急性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的技术研究和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擅长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外周关节非特异性炎症、家族遗传性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疑难性病症。

擅长:采用微创介导、溶解、氧化关节腔炎症等有害物质,使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有所改善,晨僵、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明显改善。擅长采用先进仪器促修复受损骨质,使关节肿胀,疼痛消失,关节活动障碍消失。

擅长:在省内开展脊柱内镜微创诊疗,尤擅长O臂机器人导航下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髋关节粘连松解、骨赘清理等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