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荨麻疹(又称虫咬皮炎、急性单纯性痒疹)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敏性皮肤病,其核心原因是蚊虫叮咬后引发的过敏反应,但具体诱因可能涉及昆虫种类、个体体质及环境因素。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主要病因:蚊虫叮咬后的过敏反应
昆虫种类
常见叮咬者:蚊子、跳蚤、螨虫(如尘螨、疥螨)、臭虫、蜱虫、蜜蜂或黄蜂等。
高发季节:春夏季(昆虫活跃期),尤其是潮湿、温暖的环境。
叮咬特点:昆虫唾液或毒液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如抗原A、B),这些物质注入皮肤后,会触发人体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
过敏机制
初次接触:昆虫叮咬后,免疫系统识别唾液中的蛋白质为“异物”,产生特异性IgE抗体。
再次接触:当同一昆虫再次叮咬时,唾液蛋白与IgE抗体结合,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发红肿、瘙痒和水疱。
二、诱发与加重因素
个体体质差异
过敏体质: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病史者,更易对昆虫唾液过敏。
儿童易感性: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昆虫唾液的反应更强烈,且皮肤屏障功能较弱。
环境因素
卫生条件:居住环境潮湿、杂乱,或宠物毛发中寄生跳蚤、螨虫,增加暴露风险。
户外活动:草地、树林、花园等场所昆虫密集,未穿长袖衣物或使用防虫措施时易被叮咬。
旅行史:前往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接触当地特有昆虫(如热带蚊虫、蜱虫)。
其他潜在诱因
衣物材质:化纤衣物摩擦皮肤可能加重瘙痒。
饮食关联:极少数情况下,进食某些食物(如海鲜、芒果)可能加重过敏反应,但并非直接病因。
三、典型临床表现
皮疹特征
分布:多见于四肢、躯干等暴露部位,呈散在或群集分布。
形态:
初期:红色丘疹(直径约0.5-1cm),顶端可有小水疱,类似“纺锤形”或“椭圆形”。
进展:水疱可能破溃、结痂,周围伴红晕,形成“风团样水肿”。
数量:单次叮咬可引发1-数个皮疹,多次叮咬则皮疹数量增多。
自觉症状
瘙痒:剧烈瘙痒是主要症状,夜间可能加重(因体温升高或注意力集中)。
疼痛:少数患者因水疱破溃或继发感染出现疼痛。
全身症状:严重过敏者可能出现低热、乏力等全身不适(罕见)。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典型皮疹:纺锤形红色丘疹伴中央水疱,散在分布。
病史:近期有户外活动、宠物接触或居住环境潮湿史。
皮肤镜检查:可见皮疹中央点状瘀斑(叮咬痕迹)或水疱,周围血管扩张。
鉴别诊断
水痘:全身性分布的透明水疱,伴发热,多见于儿童,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荨麻疹:风团样皮疹,时起时消,无中央水疱,由食物、药物或感染诱发。
湿疹:多形性皮疹(红斑、丘疹、渗出),对称分布,伴长期瘙痒,与过敏体质相关。
疥疮:手指缝、手腕等皮肤薄嫩处出现丘疹、隧道,夜间剧痒,由疥螨寄生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