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荨麻疹原因

苏州肤康皮肤病医院

丘疹性荨麻疹(又称虫咬皮炎、急性单纯性痒疹)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敏性皮肤病,其核心原因是蚊虫叮咬后引发的过敏反应,但具体诱因可能涉及昆虫种类、个体体质及环境因素。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主要病因:蚊虫叮咬后的过敏反应

昆虫种类

常见叮咬者:蚊子、跳蚤、螨虫(如尘螨、疥螨)、臭虫、蜱虫、蜜蜂或黄蜂等。

高发季节:春夏季(昆虫活跃期),尤其是潮湿、温暖的环境。

叮咬特点:昆虫唾液或毒液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如抗原A、B),这些物质注入皮肤后,会触发人体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

过敏机制

初次接触:昆虫叮咬后,免疫系统识别唾液中的蛋白质为“异物”,产生特异性IgE抗体。

再次接触:当同一昆虫再次叮咬时,唾液蛋白与IgE抗体结合,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发红肿、瘙痒和水疱。

二、诱发与加重因素

个体体质差异

过敏体质: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病史者,更易对昆虫唾液过敏。

儿童易感性: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昆虫唾液的反应更强烈,且皮肤屏障功能较弱。

环境因素

卫生条件:居住环境潮湿、杂乱,或宠物毛发中寄生跳蚤、螨虫,增加暴露风险。

户外活动:草地、树林、花园等场所昆虫密集,未穿长袖衣物或使用防虫措施时易被叮咬。

旅行史:前往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接触当地特有昆虫(如热带蚊虫、蜱虫)。

其他潜在诱因

衣物材质:化纤衣物摩擦皮肤可能加重瘙痒。

饮食关联:极少数情况下,进食某些食物(如海鲜、芒果)可能加重过敏反应,但并非直接病因。

三、典型临床表现

皮疹特征

分布:多见于四肢、躯干等暴露部位,呈散在或群集分布。

形态:

初期:红色丘疹(直径约0.5-1cm),顶端可有小水疱,类似“纺锤形”或“椭圆形”。

进展:水疱可能破溃、结痂,周围伴红晕,形成“风团样水肿”。

数量:单次叮咬可引发1-数个皮疹,多次叮咬则皮疹数量增多。

自觉症状

瘙痒:剧烈瘙痒是主要症状,夜间可能加重(因体温升高或注意力集中)。

疼痛:少数患者因水疱破溃或继发感染出现疼痛。

全身症状:严重过敏者可能出现低热、乏力等全身不适(罕见)。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典型皮疹:纺锤形红色丘疹伴中央水疱,散在分布。

病史:近期有户外活动、宠物接触或居住环境潮湿史。

皮肤镜检查:可见皮疹中央点状瘀斑(叮咬痕迹)或水疱,周围血管扩张。

鉴别诊断

水痘:全身性分布的透明水疱,伴发热,多见于儿童,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荨麻疹:风团样皮疹,时起时消,无中央水疱,由食物、药物或感染诱发。

湿疹:多形性皮疹(红斑、丘疹、渗出),对称分布,伴长期瘙痒,与过敏体质相关。

疥疮:手指缝、手腕等皮肤薄嫩处出现丘疹、隧道,夜间剧痒,由疥螨寄生引起。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青春痘、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脱发、扁平疣、灰指甲、皮炎、湿疹等急慢性皮肤顽症的诊治。

擅长:针对面部及其他部位的皮炎、湿疹、皮肤真菌感染及灰指甲、甲沟炎、荨麻疹、疱疹等顽固性皮肤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疑难、急慢性皮肤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尤其擅长。

擅长:过敏性皮肤病(湿疹、皮炎、痒疹、寻麻疹、药疹),真菌性皮肤病(头癣、足癣、甲癣、体股癣、手足癣),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皮肌炎、天疱疮)及皮肤血管炎、病毒性皮肤病、皮肤性病等,和专科疑难杂症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