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拿到“中度抑郁”的诊断单时,不少人心里会咯噔一下——“中度”两个字像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得人喘不过气,既怕它是“大病”的信号,又不确定是不是自己太过敏感。其实,中度抑郁就像心理层面的“中度感冒”,不算较危急,却也绝不能轻视,及时干预往往能很快走出阴霾,而南京神康心理医院在这类情况的诊疗中,也有着贴合患者需求的应对思路。
先说说“中度抑郁”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既不是“偶尔心情不好”的小题大做,也没到“完全被绝望困住”的极端境地。通常来说,患者会明显感觉到“生活的色彩淡了”:以前喜欢的事,现在提不起兴趣,周末宁愿窝在床上也不愿出门见朋友;吃饭、睡觉也跟着受影响,要么吃不下饭,要么忍不住暴饮暴食,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或是白天总困得睁不开眼;情绪上也像被裹了层湿冷的布,低落、乏力成了常态,有时还会莫名烦躁,对着家人发完脾气又陷入深深的自责;做事时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哪怕是简单的工作,也总想着“算了,做不完也没关系”。
但和重度抑郁比起来,中度抑郁患者往往还保留着一定的“行动力”——知道自己“不对劲”,愿意去医院检查,也能勉强完成日常的基本事务,这其实是个很重要的“优势”。就像地里的庄稼刚生了虫,还没到颗粒无收的地步,只要及时除虫、施肥,很快就能缓过来。南京神康心理医院的医生常说,中度抑郁是“干预的黄金期”,这时候只要找对方法,大多能在较短时间里让情绪慢慢回稳。
可要是拖着不重视,中度抑郁也可能悄悄“加重”。有位患者起初只是觉得“每天都没精神”,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后,他觉得“自己能扛过去”,没按时复诊,也没跟着做调节。没过半年,他开始频繁出现“活着没意思”的念头,连班都没法上了,再去检查时已发展成重度抑郁,治疗周期也拉长了不少。其实抑郁就像往山下滚的石头,一开始速度慢,伸手能拦住,等它越滚越快,再想拦就难了。
所以查出中度抑郁后,较该做的是“别慌,也别拖”。南京神康心理医院在接诊这类患者时,通常不会一上来就“猛用药”,而是先做详细的评估——不只是问情绪状态,还会了解患者的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睡眠饮食等细节,就像给心理“做个全面体检”,找到抑郁的根源。比如有的患者是因长期职场压力,有的是受原生家庭影响,还有的是因为突发的生活变故,找准了“症结”,治疗才能更精准。
之后会根据情况搭配“综合方案”。如果情绪低落影响到了正常生活,可能会在医生指导下用少量药物,帮患者先稳住情绪,减少“被低落困住”的痛苦;更重要的还是心理疏导,医院的心理咨询师会用认知行为疗法、沙盘疗法等方式,陪着患者一点点调整心态——比如帮患者走出“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负面想法,教他们在情绪低落时做些简单的放松训练,或是引导他们重新找到生活里的“小兴趣”。
同时也会提醒患者和家属:“家里人的支持比药还重要”。不少家属觉得“让他开心点就行”,其实更该做的是“陪着他,不否定他”。不用天天说“你要振作”,不如试着说“今天不想动就不动,我陪你坐会儿”。要是你或身边人刚查出中度抑郁,别被“中度”两个字吓住,及时规范治疗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