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胃镜检查
适用范围: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黏膜,适用于胃痛、胃胀、消化不良、呕血、黑便等症状。
可诊断疾病: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胃癌、食管静脉曲张、胃食管反流病等,还可通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
优势:直观性强,能发现微小病变,可同时进行病理活检和镜下治疗。
局限:可能引起短暂不适,部分患者需麻醉,存在交叉感染风险。
2.CT检查
适用范围:用于评估胃肠道肿瘤、肠梗阻、肠穿孔、腹部肿块等,尤其对肿瘤分期和转移情况有重要价值。
可诊断疾病:胃肠道肿瘤、肠梗阻、肠穿孔、腹腔淋巴结转移、胃下垂、胃扩张等。
优势:操作简便,辐射剂量较低,可观察腹部整体结构。
局限:对黏膜病变敏感度较低,无法直接取材活检。
3.彩超(腹部超声)
适用范围:初步评估胃部大小、形态、胃壁厚度,以及大肠、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可诊断疾病:胃炎、胃溃疡、胃结石、肠憩室、炎性肠病等。
优势:无创、无辐射,适用于筛查和随访。
局限:受肠道气体干扰,对微小病变和黏膜病变诊断能力有限。
4.胃肠超声(胃扫)
适用范围:作为胃肠疾病筛查的首选,尤其适用于大规模体检或跟踪治疗效果。
可诊断疾病: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癌、胃下垂、肠梗阻等,还可观察胃肠蠕动功能。
优势:无创、无辐射,可实时监测,对胃壁层次显像清晰。
局限:受患者体型、胃肠气体等因素影响,图像质量可能受限。
5.钡线检查(钡餐造影)
适用范围:通过X线观察胃肠道形态、蠕动和功能,适用于无法耐受胃镜的患者。
可诊断疾病:胃溃疡、胃肿瘤、食管狭窄、胃肠吻合口狭窄等。
优势:可观察狭窄部位内部结构,对胃食管交界处病变有补充诊断价值。
局限:无法直接取材活检,对微小病变和黏膜病变诊断能力较弱。
6.其他补充检查
肠镜:结肠息肉、结肠癌、炎症性肠病等下消化道疾病
胶囊内镜:小肠出血、克罗恩病等常规内镜难以到达的病变
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
粪便检查:隐血试验筛查消化道出血,寄生虫感染检测
建议:40岁以上或高危人群建议胃肠镜联合检查,年轻人群可先选择非侵入性检查(如呼气试验+粪便检测)。具体检查方案需由医生根据症状(如腹痛、出血等)个体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