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are)youfeelingyourfeet?”
(你的脚感觉怎么样?)
“Good!”“IsmyXraynormal?”
(“很好!”“我的X光片正常吗?”)
“Yeah,Yeah,notonlynormal,It’sverygood!IcanputitintomyPPT,Icandothelecture!”
(“是的,是的,不仅是正常,而且是非常好!我可以把它放进PPT,用于讲学。)
这是2024年12月发生在北京四惠中医医院骨科诊室的一幕。温建民教授用一口流利的英文与来自澳大利亚的𧿹外翻复诊患者Lina(化名)亲切交流。
北京四惠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温建民教授耐心倾听患者讲述
据Lina妈妈介绍,Lina喜欢穿高跟鞋,穿久了以后患上𧿹外翻(俗称“大脚骨”),日常走路脚会痛。考虑到𧿹外翻不治会一直进展,俩人商量后决定,在病情不太严重时,快治疗,少受罪。“澳大利亚我们附近,包括英国、美国都有治这个病的,但他们都是打钢板,用钉子,效果跟温医生的没法比。后来,我们就坚决来华治病。”
正如Lina妈妈所讲,近年来,由于短视频的流行,温建民教授独创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技术——温氏𧿹外翻微创术,通过“温建民谈骨论筋”账号,被众多国际患者熟知。与国外医生建议对比后,这些国际友人被温建民教授一招鲜的技术打动,不远万里,跨越重洋,专门来华寻求治疗。
立志救死扶伤
从街道厂工人到顶尖机构医生
“𧿹外翻只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没想到,随着患者越来越多,爱好竟变成了主业。”接受专访时,温建民教授诙谐地说。
一切还要从他特殊的经历谈起。
上世纪50年代末,温建民教授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高中毕业时,正值文革时期。受特殊历史因素影响,他的第一个职业是文具厂工人。手脚麻利,头脑灵活的他,19岁便升任厂长,承担起管理50余位工人的重任。
与医学的初次接触,乃源于任厂长期间的一个插曲。“那时候,每年街道卫生所都会给小孩儿发糖丸,打针,我就被派去帮忙。打交道后,也会主动到卫生所帮老中医干些事。”温建民教授回忆,印象深的是:“老百姓对医生很尊敬。病人病好以后,医生的那种成就感和快乐,是当厂长无法比拟的。”
就这样,目睹到的医患关系美好,让温建民教授燃起对医学的兴趣。高考恢复后,即使带领工人把厂子办得有声有色,温建民教授还是立志成为医生。成绩优异的他,日后被新中国首批建立的四大中医学院之——广东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录取。大学学习期间,经历的一次空难救援,则为他打开了志趣所向。
1982年,一架民航客机因旅客吸烟,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降落后发生火灾。座落在机场附近的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时成为救治主战场。情况紧急之下,尚是实习生的温建民教授与老师一起接诊了一位因跳窗逃生,腕部骨折的患者。身为牵引助手,他亲眼看到:“老师咔啪一拧,好了!”一招制敌,立竿见影,初入医门的温建民教授对老师这种“手到病除”的技艺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其他科室轮转时看到的景象,更坚定了他从事骨科的想法。他幽默地对比说:“内科看个心脏病、哮喘患者,今天好了,过段时间他可能又来了!骨科不一样,好了就是好了!“
初中时捧读《三国演义》,温建民教授敬佩的人物是不畏强权的外科鼻祖华佗。性格直爽,喜欢速战速决的他,在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毫不犹豫地在志愿上填报了骨科。
一心想用医术为患者解除痛苦的温建民教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工作伊始,并没有被狭窄的研究方向所限。面对如火如荼发展的西医骨科,他积极学习,四处进修。游历中西医,足迹遍及海内外。温建民教授先后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澳大利亚悉尼医院等地,进修创伤骨科、关节外科与脊柱等西医骨科知识技能。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能,不仅为他打下坚实的中西医结合骨科基石,也为他日后占据国内外𧿹外翻治疗制高点创造了前提条件。
落子海归报国
从备受质疑到荣膺国际桂冠
回首来时路,温建民教授感慨地说:“如果没有祖国对海归人才的重视,没有中医理念的指导,我可能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
原来,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温建民教授深切地感受到华人医生在当地遭受不平等待遇:“你想发展,人家有个'锅盖’盖住你,不让你发展。”与此相反,彼时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传遍海内外:“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都回来,回来都妥善安排......回国能做出贡献,起码,国内相信他们……”
巨大反差之下,1993年,不愿在国外做“二等公民”的温建民教授毅然选择报效归来,成为出国留学人员中的少数派。而就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研究所展开足踝外科研究时,𧿹外翻作为足踝外科的常见疾病,引起了温建民教授的注意。
“彼时,无论是在澳大利亚还是国内,医生选择的都是大切口矫正法。尽管能够治疗一部分患者,但因为截骨后需要打钢板,打钢钉,打石膏等原因,存在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并发症多的问题。不仅如此,因为需要二次取钢板、钢钉,手术给患者带来很大困扰。更让人揪心的是,大切口需要腰麻或全麻,一些年龄大、基础病多的患者,手术风险较大。”温建民教授表示。
温建民教授为𧿹外翻患者手术
“无论是打钢板,打钢钉,还是打石膏,无非是为了固定,减少创伤,能否用其他固定方法呢?”带着问题,涉猎广泛的温建民教授,从鲁班发明的“榫卯结构”中获得灵感。他当即把“榫卯结构”思想引入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中。手术时,将断面的矢状面和冠状面打磨成类榫卵结构,同时,手法复位,增加断面的摩擦力和稳定性。
不仅如此,精研医书的温建民教授,还从《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获得启发——用纱布“8”字形包扎,替代钢板钢钉刚性固定。(《医宗金鉴》有言:“裹帘,以白布为之。因患处不宜他器,只宜布缠,始为得法……”)因以布作为外固定材料,质软,这种包扎方法在维持截骨端骨折稳定的同时,还能允许截骨端微动,因为符合中医“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的思想,非常利于截骨端愈合。这也是后来赫赫有名的𧿹外翻“裹帘外固定法”。该法与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围手术期用药、术后康复计划一起,构成温氏𧿹外翻微创术四大核心技术。
“骨头都断了,接骨不需打钢板、钢钉、螺丝、石膏?术后还能下地活动?异想天开吧?你的优良率多少?合并症多少?一裹就能好?骨头能长上?”温建民教授坦言,因为新发明所使用的技术理论和方法,与西医A0学派内固定治疗骨折理念不符合,该疗法在推广之初,受到部分骨科专家质疑,三次申报课题,三次无疾而终。还是在海外归国人员基金资助下,获得一万元科研经费。
面对质疑者提出的问题,温建民教授不避不退,迎难而上。他把质疑者的每一个提问,看作是提高科研水平的良机。在至真至善科学家精神的指引下,温建民教授带领团队从逻辑思维入手,通过循证医学,解剖学、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细胞生物力学研究证实其安全性、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回答了部分骨科专家疑惑,用一系列确凿的临床科研证据证明,温氏𧿹外翻微创术的应用可使原本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完成的大切口手术,变成仅需10分钟左右便可轻松完成的微创小切口手术;不仅手术时间显著缩短,骨科担心的三大并发症——术后感染、骨不良、下肢静脉栓塞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优良率达到98.5%。
相关研究成果相继荣获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德国新发明、新思维、新技术国际博览会金奖。因蕴含的巨大临床价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将温氏𧿹外翻微创术纳入“中医十大科研成果推广项目”向全国推广。同时,为让这一创新技术惠及更多患者,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温建民教授还成功推动𧿹外翻这一病种进入医保。
“不负青云志,永存赤子心”,温建民教授并没有止步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精益求精的他,还从形象思维入手,从病因病机、筋束骨、筋骨并重、筋出槽、骨错缝、阴阳平衡理论阐明了与𧿹外翻及相关病症的关系,丰富发展了中医的学术体系。相关研究已获23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支持,并获省部级奖7项。
如今,尽管自己手术优良率已达99%,温建民教授仍在为实现心中“治一个,好一个”的医者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一个人能成功,不光是一个点,而一定是像金字塔一样,有一个丰厚的底座。持续做一件事,会成为‘专家’;用心做一辈子,会成为‘大家’。”为了患者的健康梦,大医温建民一直在路上。
“一个医生的成长,是以病人的痛苦,医生的血汗,甚至是病人的生命换来的。行医责任重大,要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位病人。”
——国家级名老中医温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