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耳鼻喉研究所,济南耳鼻喉医院。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以清除中耳积液、改善通气引流、恢复听力为核心,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以下是具体治疗方法及适用情况:
一、保守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或早期阶段)
1.药物治疗
抗生素适用情况:合并急性感染(如耳痛、发热)或鼻咽部炎症(如鼻窦炎)。
常用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呋辛),疗程5-7天。
注意:单纯分泌性中耳炎无需长期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性。
糖皮质激素适用情况:减轻黏膜水肿,促进积液吸收,尤其适用于儿童或过敏体质患者。
用药方式:口服:泼尼松(成人5-10mg/日,儿童0.5mg/kg/日),疗程3-5天。
鼻喷: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每日2次,直接作用于咽鼓管开口。
黏液促排剂作用:稀释黏液,促进排出,改善中耳通气。
常用药物: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切诺)、氨溴索口服液,疗程2-4周。
2.物理治疗
咽鼓管吹张方法:通过捏鼻鼓气(瓦尔萨尔瓦动作)、波氏球吹张或导管吹张,平衡中耳压力。
适用人群:儿童需在家长协助下完成,成人可自行操作。
频率:每日3-5次,持续1-2周。
红外线或超短波理疗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
疗程: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5-10次为一疗程。
3.病因治疗
控制鼻咽部疾病:过敏性鼻炎: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或鼻用激素。
腺样体肥大:儿童需评估腺样体切除指征(如阻塞后鼻孔>2/3)。
鼻窦炎:抗生素+黏液促排剂联合治疗。
二、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重症患者)
1.鼓膜穿刺术
操作:在耳内镜下用细针经鼓膜穿刺,抽吸中耳积液。
优点:微创、快速缓解耳闷和听力下降。
缺点:可能复发,需多次操作。
适用人群:积液黏稠或保守治疗1-3个月无效者。
2.鼓膜切开置管术
操作:在鼓膜切开后,放置通气管(如T型管)保持中耳通气。
优点:长期维持中耳压力,减少复发,通气管可留置6-12个月。
缺点:需全麻(儿童)或局麻(成人),可能遗留鼓膜瘢痕。
适用人群:反复发作(≥3次/年)、听力损失严重或合并言语发育迟缓的儿童。
3.腺样体切除术
操作:经鼻内镜或口咽入路切除腺样体。
优点:解除咽鼓管机械性阻塞,降低复发率。
适用人群:腺样体肥大(尤其阻塞后鼻孔>50%)或合并慢性鼻窦炎的儿童。
4.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操作:经鼻导入球囊导管扩张咽鼓管软骨部,改善通气功能。
优点:微创、保留咽鼓管结构,适用于咽鼓管功能障碍者。
缺点:费用较高,需专业设备。
适用人群:成人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或传统手术失败者。
三、特殊人群的治疗调整
1.儿童患者
优先保守治疗:因儿童咽鼓管解剖结构特殊(短、平、宽),约50%可自愈。
手术指征:病程≥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
听力损失≥25dBHL或影响语言发育。
反复发作(≥3次/年)或合并腺样体肥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