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天,总有人抱怨“喝凉水都长肉”,殊不知问题可能出在那些看似健康的素菜上。有些蔬菜经过特殊烹饪后,吸油能力堪比海绵,一筷子下去可能就摄入了半天的油脂量。今天就带大家认清这些“伪健康”素菜,减肥路上的坑可别再踩了!

1、疏松多孔型蔬菜
典型代表:茄子、豆腐泡、面筋
这类食材内部充满蜂窝状结构,就像无数微型油罐。红烧茄子实测吸油率达15%,意味着100克茄子能吸15克油,远超每日建议摄入量。
2、淀粉糊化类蔬菜
典型代表:土豆、红薯、山药
淀粉在高温油炸时会产生糊化反应,形成酥脆外壳的同时也锁住大量油脂。一份炸薯条的含油量相当于喝下两汤匙食用油。
3、仿荤素食
典型代表:素鸡、素排骨、素火腿
为了让豆制品拥有肉的口感,制作过程中需要反复油炸定型。某实验室检测发现,100克素鸡含脂肪20克,比真鸡肉还高3倍。
4、干煸类菜肴
典型代表:干煸四季豆、干煸茶树菇
“干煸”实则是高温油炸脱水工艺,蔬菜表面皱缩形成更多油脂附着面。餐馆做的干煸菜,含油量往往超过食材重量的40%。
5、蔬菜天妇罗
典型代表:炸南瓜、炸秋葵、炸藕盒
裹上面糊的蔬菜经过油炸,每100克天妇罗吸附油脂约30克。更糟的是面糊会阻碍人们对食材真实吸油量的判断。
6、油浸菌菇类
典型代表:油焖笋、油浸香菇
菌菇类就像天然吸油海绵,特别是干制品复水过程中会疯狂吸收油脂。一份油焖笋的油脂含量可能占整道菜的60%。
1、预处理有妙招
茄子切块后先用盐水浸泡,能破坏海绵结构;土豆先焯水至半熟,可减少后续吸油量;豆腐冷冻后再解冻,孔隙会明显减少。
2、改良烹饪方式
把干煸改为白灼,红烧换成清蒸,油炸改成空气炸。用不粘锅代替铁锅,同样一份地三鲜能少用2/3的油。
3、善用吸油工具
出锅前用厨房纸轻压食材表面;装盘时垫上吸油纸;喝汤时先用冰勺撇去浮油。这些小技巧能减少15%-20%的油脂摄入。
1、素菜≠低热量
很多素食餐厅的菜品热量超过荤菜,关键看烹饪方式。一份鱼香茄子饭的热量可能比宫保鸡丁饭还高300大卡。
2、植物油≠健康油
即使是橄榄油、山茶油,1克油照样产生9大卡热量。控制总量比选择油种更重要,每天烹饪用油建议不超过30克。
现在知道为什么严格吃素还会发胖了吧?记住这些蔬菜本身无罪,错的是不当的烹饪方式。下次在外就餐,不妨试试这样点单:“师傅,这道菜麻烦少油清炒,勾薄芡就行”。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体重秤上的数字和脸上的油光一起变少了。
2018-08-29
2018-08-29
2018-08-29
2018-08-29
2018-08-27
2018-08-27
2018-08-27
2018-08-27
2018-08-27
2018-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