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皮肤干燥、掉发、口唇干燥、便秘、感冒、疲乏……您的身体是不是像这多变的气候一样状况频出?对于一些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天气寒热的变化也容易引发旧疾。那么,秋季应该如何养护身心,保持健康呢?
肖瘤医生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冯淬灵主任,为大家答疑解惑。
早睡早起,解“秋乏”
冯淬灵主任表示,入秋以后,早上和傍晚的气温明显降低,自然界万物慢慢变为收敛闭藏,人体的阳气也开始进入收敛藏养状态,因此我们的身体很容易产生疲惫感。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大量出汗,由夏转秋后,机体在夏季时损耗的阴津尚未恢复。阴津阳气皆不足,故而人们常感疲乏倦怠、四肢无力、精神欠佳、睡意连绵、呵欠不断的“秋乏”现象,此时我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调整。
《黄帝内经》中提倡秋季养生宜“早睡早起,与鸡俱兴”,因为早睡有利于阴精的收藏,早起可顺应阳气的升发与舒展。此外,还要适当午睡,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
饮食方面,我们可以适当进补,增加营养,可以选用一些具有滋阴效果的食品,如百合、芝麻、杏仁等。还可以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等。应注意不要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生内热而伤阴。
滋阴润肺,除“秋燥”
“燥”是中医学中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燥为秋金当令之气,故又名“秋燥”。中医认为,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意思就是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Z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
冯淬灵主任表示,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意思就是我们的肺喜欢潮湿而不喜欢干燥的环境,气候或环境炎热干燥时,肺气就会失去津润,进而宣发与肃降的功能受到影响,出现干咳少痰、鼻咽干燥,唇干口渴等肺燥的症状。
肺主皮毛,燥邪导致皮肤和毛发失去了滋润,出现皮肤干涩、毛发枯燥等。并且,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传导失司,还可现大便干燥等症状。因此,秋季要特别注重防燥养肺。
秋季可多食莲藕、百合、白萝卜、山药、银耳、白果、梨、莲子、马蹄等滋补柔润的“白色蔬果”,可以起到清热生津、滋阴润肺的作用,让人从内到外都润起来;还可以做冰糖雪梨羹、银耳百合莲子汤、白萝卜鲫鱼汤、白果老鸭汤等家常养生膳食来起到润燥养肺的作用。石斛、枸杞、菊花、决明子等中药有滋阴养肝、清肝明目的功效,如果出现眼睛干涩,可以这些药材泡茶喝。
除此之外,辛味发散泻肺气,酸味主收降肺气。诸如姜、葱、蒜、韭菜、辣椒、胡椒之品辛香宣散而泻肺伤阴,在秋季不宜多食,若仅作为烹饪配料,酌情少许亦无不可。诸如乌梅、山楂、杨桃、苹果、柚子等酸甘生津之品可适当多食,有敛肺酸收,以使肺气平降。
另外,由于秋天气候干燥,皮肤容易缺水引起瘙痒症状。尤其一些老年人因为自身皮脂腺分泌过少,更容易在秋季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等。所以,皮肤干燥的人在秋季洗澡时间不要太长,水温不要过高,而且洗澡的间隔时间不要太近,尽量避免搓澡。可以在洗澡后涂抹一些具有保湿作用的润肤膏,防止皮肤皲裂。
饮食清补,贴秋膘
民间有立秋以后“贴秋膘”的民俗,是因为很多人在炎热的夏天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就会下降,故又称为“苦夏”,到了立秋后,秋风一起,天气凉爽,胃口大开,体重也会有所增加,也就出现了“贴秋膘”的说法。
冯淬灵主任表示,贴秋膘并不是一味的“大鱼大肉”进补,也不要放纵食欲,随意吃喝,很容易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尤其是血糖、血脂、血压偏高的人,秋季饮食更应该谨慎。
如果素体胃肠虚弱,过于受补,反而会出现腹胀、腹泻、不易消化等问题,所以饮食上建议清补而不宜过于肥甘厚味,可以在肉食中加入一些中药,如炖煮猪肉或排骨时加入少量的陈皮、山楂,既可去腥,还能健脾消食,降低肉类的滋腻之性;炖煮羊肉时加入少量的绿豆,可以减少羊肉的膻气和食物的燥性等。
另外,素食也能起到贴秋膘的作用,如豆类、菌类等素食富含蛋白质;奶制品以及蛋类食品的蛋白质含量也比较高,都可以作为三高人群和中老年人贴秋膘进补的选择。
肖瘤医生:https://xiaoliuyisheng.cn/html/zixun/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