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过度不可控、行为异常等特征。一般这种病男孩比女孩多,很多家长认为这种病只能用西医治疗。其实这个病中医是有一定方法的。现在,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医是如何治疗儿童多动症的。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来看,多动症与“脏躁”、“不安”、“健忘”、“耳聋”等症状有关。所以临床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进行诊治。
肾虚型: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差、自制力差、多动、注意力不集中、遗尿、多梦,或腰酸、乏力、面色暗沉、脉细数等症状。应该治疗温补心肾。药用石菖蒲、远志、龙骨、龟板、益智仁等。梦多加入酸枣仁和何首乌;尿潴留增加益智仁的用量,加入乌药和桑螵蛸;烦躁好动者,加珍珠母、钩藤;气血不足者,加黄芪、当归、熟地;嘴唇发紫、头发不好者,可加少量丹参、红花、益母草。
肾虚多动型:主要表现为手脚多动,动作笨拙,性格暴躁,易怒,易冲动,坐卧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可有五心烦,盗汗,便秘,舌红,苔薄,脉细。宜补肾养肝。失眠者可选用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酸枣仁、五味子;盗汗加浮小麦、龙骨、牡蛎;易怒者加石决明、钩藤;便秘加火麻仁,水煎服,每日一次。
脾虚型:主要表现为精神涣散,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或虚胖,多动而不烦躁,言语急躁,头尾缺失,记忆力差,可伴有自汗、盗汗、偏食。宜养心健脾,益气安神。药用:白术、参、黄芪、当归、炙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生姜、大枣,水煎服。不集中者,加益智仁、龙骨;不安分者加五味子、夜交藤;记忆力差、动作笨拙、舌苔厚腻者加半夏、陈皮、石菖蒲。所用药物的具体剂量和数量可能取决于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