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惊厥与癫痫的区别
发热惊厥不一定是癫痫,但是发热惊厥以后,发生癫痫的风险要增加很多。
高热惊厥现在把它称之为发热惊厥,它是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者是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时候,出现的惊厥的表现。以前认为出现高热的时候,一般来说在体温39度以上出现的惊厥,我们把它称为高热惊厥。
目前来看的话,大多数患儿在体温没有达到39度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惊厥的表现,我们把它称之为发热惊厥。发热惊厥在发生的时候,病人可能会出现四肢的抽搐,双目的上视,牙关的紧闭。它的表现形式可能跟癫痫的表现形式是一致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发热惊厥的病人,都会出现癫痫的表现。
发热惊厥的次发作,只能称之为发热惊厥。如果说发热惊厥以后,反复的出现肢体抽搐的表现,同时伴有意识丧失,双目上视的临床表现,那么我们就要考虑病人可能会伴有癫痫的发作。
中国及西方对癫痫的认识过程
癫痫,或者癫癎,在中国民间俗称“羊癎风”、”羊癫疯”、”羊角风”等,早在两千二百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人们对这种疾病并不陌生,常常被人们通俗地称之为“抽风”。“抽风”往往表明两种含义:一种是真正疾病的状态,如小儿的“高热惊厥”、或称“热惊风”及癫痫发作时的惊厥与抽搐;另一种则是形容某人不规范、不正常、不理智和不能自控的行为。正是由于后者,造成了人们对癫痫病人误解与鄙视,而对癫痫病人的群体歧视也成为社会的一种陋习。
而西方有关癫痫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汉穆拉比法典》。公元前4500一前l500年的古印度《梵文草药》书中也对癫痫症状、病因、诊断和治疗做过详细的记载,癫痫被称为“apasmara”,即意识丧失。另一个详细描述癫痫的古代文献是巴比伦(Babylon)的医学教科书《石刻碑文》,共40块,现陈列于英国博物馆内,又称石板书,据考证形成于公元前1067一前1047年,涉及的年代远至公元前2000年。
现代医学有关癫痫大小发作的早文字记录见于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神秘的疾病》,它认为癫痫的发生是脑部功能紊乱所致,并讨论了主要的症状或先兆及所谓的原发性、特发性、继发性、症状性癫痫的诊断和年龄、体温、月经周期对癫痫发作的影响。以后,《圣经》正式命名癫痫。
被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也是癫痫患者不幸的时代。强调用巫术、神秘力量及宗教哲理来解释癫痫的发生。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癫痫是恶魔附身的表现,是做了坏事的结果,是一种邪恶的疾病。癫痫科学的研究处于愚昧的黑暗之中。
从19世纪中叶的文艺复兴开始,癫痫研究再次步入科学轨道。人们更多地从医学科学的角度来认识癫痫的发生、发展。1890年,J.HughlingsJackson首次提出,癫痫源自局部脑结构紊乱所致的大脑灰质过度放电;20年后,williamGoweis详细描述了部分癫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至此,用科学方法认识癫痫的发生、发展逐渐在各国医学研究人员中形成时尚。
好心情助力癫痫患者痊愈
心情不好与癫痫是难兄难弟。在抑郁和焦虑的人群中,癫痫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常人,反过来癫痫患者中抑郁和焦虑症状比例非常高。癫痫患者常常伴有重度焦虑、神经质、敌意、人格解体感等,这些会引起睡眠质量不佳,而睡眠减少会进一步诱发癫痫发作。在中国,患者和医生很少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一些药物,比如接受苯巴比妥治疗的患者较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更易导致抑郁,且血清和红细胞叶酸水平明显下降。还有就是妥泰,引起抑郁的可能性也较大。而某些抗癫痫药物,比如丙戊酸钠和拉莫三嗪可以作为情感稳定剂,对于躁狂的患者有一定好处。关注癫痫患者的情绪很重要。为此,我们的方案是,常规进行情绪和人格的测评,对于异常患者,给予药物干预,比如抗焦虑和抗抑郁治疗,还可以通过经颅磁刺激改善情绪和睡眠、抑制癫痫放电。通过综合治疗,让癫痫患者的人生不再灰暗,明显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