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超标,就像给心血管系统埋下“定时炸弹”,而饮食则是决定血脂高低的关键“遥控器”。高血脂患者的日常饮食,绝不是简单的“少吃肉”,而是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饮食方案。下面就请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杨星医生为大家分享一下高血脂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杨星医生医术如何调理高血脂效果怎么样?
杨星,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拥有近50年的中医临床经验,并曾在国外行医多年,多次代表国内中医专家在当地电视台就“常见顽固多发病”进行理论讲解与指导。以其“辨证精准、用药精炼”的诊疗特色,不断打破人们对西医“难以、需长期服药”的病症(如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必须“终生服药”的固有观念,帮助患者摆脱药物依赖,实现血压、血脂的正常与稳定。此外,曾发表多篇专业论文,并参与了多部医学著作的编写工作。
杨星医生调理高血脂效果怎么样?
杨星医生善于运用中医疗法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妇科疾病;失眠、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脑动脉硬化、脑出血、冠心病等相关心脑血管病变,以及动脉硬化、多发性斑块等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水肿、前列腺炎、尿路感染等肾系疾病;同时,在结节、息肉、增生等各类癌前病变和肝癌、食道癌等良恶性肿瘤的诊疗上也表现出显著效果。
杨星医生表示高血脂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多时候都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所导致的,并且高血脂的治疗是一个缓慢长久的过程,这就要求患者必须注意饮食,降低患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隐患,日常生活中饮食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控制热量摄入,维持健康体重
高血脂患者的饮食首要原则是控制总热量。热量摄入过多会导致体重增加,而肥胖是高血脂的重要诱因之一。每顿饭吃到七八分饱即可,避免吃得过饱。同时,要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体重、体力活动水平等因素,合理计算每天所需的热量。一般来说,成年女性每天的热量摄入宜控制在1200-1500千卡,成年男性则控制在1500-1800千卡。
调整饮食结构,科学选择食物
主食:粗细搭配更健康
传统的精米白面经过精细加工,膳食纤维和营养成分大量流失,升糖指数较高,容易导致血糖和血脂升高。高血脂患者应减少精米白面的摄入,增加全谷物、杂豆类、薯类等粗粮的比例。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可以在肠道内与胆固醇结合,减少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杂豆类如红豆、绿豆、黑豆等,以及薯类如红薯、山药、土豆等,不仅营养丰富,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蛋白质:优选低脂优质蛋白
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但高血脂患者在选择蛋白质来源时要有所讲究。应优先选择低脂的优质蛋白,如瘦肉(鸡肉、鱼肉、牛肉等)、豆类及其制品、蛋类、奶类。鸡肉去皮后脂肪含量较低,鱼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深海鱼如三文鱼、金枪鱼等,含有丰富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脂肪:减少饱和脂肪,增加不饱和脂肪
脂肪的摄入对血脂水平影响显著。高血脂患者应严格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同时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羊油以及奶油、黄油等乳制品中,反式脂肪酸常见于油炸食品、糕点、饼干等加工食品中。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会使血液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蔬果:丰富多样,摄入充足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对高血脂患者非常有益。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的吸收;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维生素能够降低血液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减轻血管内皮损伤。
注意烹饪方式,避免高油高盐
烹饪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食物的脂肪和盐分含量。高血脂患者应尽量采用健康的烹饪方式,如蒸、煮、炖、凉拌等,避免油炸、油煎、红烧等高油烹饪方式。油炸食品不仅含有大量的油脂,而且在高温油炸过程中还会产生有害物质,对心血管健康极为不利。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辅助血脂控制
除了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也对控制血脂至关重要。要规律进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可以少食多餐,将一天的食物分成5-6餐,这样既能避免饥饿感,又能防止一次进食过多导致热量超标。
高血脂患者的饮食管理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健康战役”。通过控制热量摄入、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以及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脂水平,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记住,每一口食物的选择都是对健康的投资,从现在开始,用科学的饮食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