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鼻腔黏膜极度水肿并在中鼻道形成息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症状,且容易复发。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鼻息肉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炎症反应:慢性鼻窦炎是重要诱因,鼻窦黏膜长期受细菌、病毒感染或过敏原刺激,引发持续炎症,导致黏膜水肿、增生,逐渐形成息肉。
2.免疫异常: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如变态反应)可能参与发病,过敏体质人群更易患病,鼻黏膜在过敏原刺激下释放炎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加重水肿。
3.纤毛功能障碍:鼻腔和鼻窦内的纤毛负责清除分泌物和异物,若纤毛结构或功能异常(如纤毛不动综合征),分泌物排出受阻,易引发黏膜炎症和息肉形成。
4.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聚集倾向,提示遗传基因可能影响发病风险。
5.环境因素: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物质、空气污染等,可能刺激鼻黏膜,增加患病几率。
二、临床表现
鼻息肉的症状与息肉的大小、数量及生长部位密切相关:
1.鼻塞:常见症状,多为双侧持续性鼻塞,随息肉增大而加重,严重时甚至完全阻塞鼻腔,无法用鼻呼吸。
2.流涕:常为黏脓性或脓性鼻涕,若合并感染,鼻涕可呈黄色且量增多,部分患者可出现鼻涕倒流(鼻后滴漏)。
3.嗅觉障碍:因息肉阻塞嗅区或损伤嗅黏膜,导致嗅觉减退甚至完全丧失,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嗅觉异常(如闻不到香味却闻到异味)。
4.耳部症状:若息肉压迫咽鼓管咽口,可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出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因此诱发分泌性中耳炎。
5.面部症状:巨大鼻息肉可导致外鼻畸形,表现为鼻梁变宽、鼻翼饱满,形成“蛙鼻”;部分患者可出现面部胀痛、闷胀感。
6.其他:长期鼻塞可导致张口呼吸,引发口干、咽喉不适,儿童可能因缺氧影响睡眠和生长发育。
三、诊断方法
1.鼻内镜检查:医生通过鼻内镜直接观察鼻腔内情况,可见灰白色或淡红色、半透明的荔枝肉状新生物,质地柔软,触之不易出血,可移动。
2.影像学检查:鼻窦CT是重要检查手段,可明确息肉的大小、位置、范围,以及鼻窦黏膜的炎症程度、是否合并鼻窦骨质异常等,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3.其他检查:如过敏原检测(判断是否合并过敏因素)、鼻分泌物涂片或培养(明确是否合并感染)等,有助于明确病因和指导治疗。
四、治疗方法
鼻息肉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
(一)药物治疗(适用于初发、较小息肉或术后辅助治疗)
1.鼻用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可减轻黏膜炎症和水肿,缩小息肉体积,缓解症状。通常需长期使用(数周至数月),具体疗程遵医嘱。
2.口服糖皮质激素:对于较大息肉或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口服泼尼松等药物(一般不超过2周),快速控制炎症,但需注意可能会如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不可长期使用。
3.抗生素:若合并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控制感染。
4.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可促进鼻窦分泌物排出,改善鼻窦通气引流。
5.抗组胺药:合并过敏者,可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减轻过敏反应。
6.鼻腔冲洗:用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冲洗鼻腔,可清除鼻腔分泌物和过敏原,辅助减轻炎症。
(二)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息肉较大或多发、合并鼻窦病变者)
1.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是目前主流手术方式,通过鼻内镜清晰观察鼻腔和鼻窦内结构,精准切除息肉,同时保留正常黏膜组织,减少创伤。
2.鼻窦开放术:若合并鼻窦炎或鼻窦口阻塞,需同时开放鼻窦,改善鼻窦通气引流,降低复发率。
3.术后护理:术后需定期复查(鼻内镜清理术腔),并继续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防止息肉复发,复查周期通常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具体遵医嘱。
五、预后与预防
预后:鼻息肉虽为良性病变,但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合并慢性鼻窦炎、过敏体质或未规范治疗者。早期诊断并坚持综合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降低复发风险。
预防:
积极治疗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基础疾病,避免炎症长期刺激鼻黏膜。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和刺激性物质(如粉尘、化学气体),外出时佩戴口罩。
保持鼻腔清洁,定期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增强鼻黏膜抵抗力。
加强锻炼,规律作息,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次数。
若出现持续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并尽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