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是导致儿童听力减退的常见原因之一。本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病程持续3周至3个月为急性期,超过3个月则属慢性期。
患者主要表现为听力逐渐减退、耳内闷胀感或闭塞感,类似置身水中的感觉。部分患者可能在头位变动时感觉到耳内液体流动,少数会出现轻微耳痛或耳鸣。儿童患者往往缺乏主诉,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看电视时音量调大等行为改变。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光泽度降低,透过鼓膜可见液平面或气泡影。
本病的发生与咽鼓管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咽鼓管作为连接鼻咽部与中耳腔的重要通道,负责调节中耳气压和引流分泌物。当咽鼓管因各种原因发生阻塞时,中耳腔内气体被黏膜吸收形成负压,导致血清渗出积聚。常见诱因包括:
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黏膜水肿
腺样体肥大压迫咽鼓管咽口
鼻腔及鼻咽部疾病如慢性鼻炎、鼻息肉
变态反应因素
气压急剧变化
诊断除常规耳镜检查外,还需进行听力学评估。纯音测听多表现为传导性耳聋,声导抗检查呈B型或C型鼓室图,这是诊断的重要客观依据。
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首要任务是解除咽鼓管阻塞因素,如控制鼻部炎症、处理腺样体肥大等。药物治疗可选用黏液促排剂改善分泌物性状,配合短期鼻腔减充血剂缓解黏膜水肿。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咽鼓管吹张、鼓膜按摩等物理疗法。对于病程超过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考虑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置管术,以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值得注意的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引起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等并发症,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