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炎退变,即骨关节炎,是关节软骨的慢性“磨损-修复失衡”过程,以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为核心表现,其发生与年龄、力学负荷、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病理机制:从软骨到全关节病变
关节软骨是覆盖骨端的“减震垫”,由胶原、蛋白聚糖和水构成。随年龄增长或过度负荷,软骨细胞代谢异常,合成减少、分解加速,导致软骨变薄、龟裂。此时,骨端暴露,引发“骨-骨”直接摩擦,刺激骨赘(骨刺)增生。同时,滑膜受刺激产生炎症,释放TNF-α、IL-6等因子,加剧软骨破坏,形成“磨损-炎症-更严重磨损”的恶性循环。研究显示,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50%,女性略高于男性。
临床表现与分期
早期表现为活动后轻微疼痛,如上下楼梯、久蹲起立时;中期出现晨僵(≤30分钟)、关节肿胀,寒冷或潮湿环境加重;晚期关节畸形(如O型腿)、活动时“咔嗒”声,甚至需助行器辅助。X线可见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MRI能早期发现软骨缺损、骨髓水肿。
治疗与预防:多维度干预
非药物治疗是基础:控制体重(BMI<24)、避免久蹲跪姿、选择游泳/骑行等低冲击运动,增强股四头肌力量以稳定关节。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可缓解炎症,矫形支具调整力线减轻局部压力。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短期镇痛)、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润滑)或糖皮质激素(急性炎症)。晚期严重病例需关节镜清理游离体或人工关节置换。
预防需从年轻时开始:保持健康体重、规律运动、避免关节外伤,40岁后定期进行膝关节检查,关注“启动痛”“晨僵”等早期信号。膝关节炎退变虽不可逆,但通过科学管理可显著延缓进展,提升生活质量。守护关节健康,需从认识“磨损”本质、践行科学防护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