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应对脑梗?中医治脑梗:辨证分型+特色疗法

武汉世纪国医堂中医医院

脑梗作为现代医学中高发的脑血管疾病,其突发性和致残性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中医将此类病症归为“中风”范畴,认为其本质是气血逆乱、脑脉痹阻,与脏腑功能失调、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一、病因病机:气血逆乱,脑脉痹阻

中医认为,脑梗的核心病机是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如肝肾阴虚、气血亏虚)导致内生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这些邪气阻滞脑络,使气血无法濡养脑髓,进而引发脑组织缺血坏死。具体诱因包括:

情志失调:长期焦虑、抑郁或暴怒伤肝,肝阳上亢化风上扰脑窍。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痰浊内生,上蒙清窍。

劳倦内伤:过度劳累耗伤气血,或久病体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外邪侵袭: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加重气血瘀滞。

二、辨证分型:精准施治的关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将脑梗分为以下常见证型,并制定对应治法:

气虚血瘀型

表现:肢体偏瘫、软弱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化瘀。

风痰阻络型

表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舌苔白腻。

治法: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肝阳上亢型

表现: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通络。

痰热腑实型

表现:半身不遂,腹胀便秘,咯痰黄稠,舌质暗红,苔黄腻。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通络。

三、特色疗法:多维度促进康复

中医治疗脑梗不仅依赖内服药物,还结合针灸、推拿、外治等手段,形成综合康复体系:

1.针灸疗法

急性期:选取水沟、十二井穴、太冲等穴位,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迅速改善神志症状。

恢复期:针刺患侧肢体穴位(如肩髃、曲池、足三里)配合头皮针,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后遗症期:电针刺激运动区,增强神经重塑效果。

2.推拿按摩

通过滚法、揉法、按法等手法按摩患侧肢体,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

重点刺激曲池、合谷、阳陵泉等穴位,促进气血运行。

3.中药外治

穴位敷贴:将丹参、川芎等活血药物研末调敷于涌泉、三阴交等穴位,透皮吸收辅助治疗。

中药熏蒸:用活血化瘀中药熏蒸患肢,扩张血管,缓解疼痛。

4.饮食调理

气虚血瘀型:食用黄芪粥、山药红枣汤补气活血。

痰湿型:薏苡仁粥、赤小豆汤健脾化湿。

阴虚型:百合银耳羹、枸杞菊花茶滋阴润燥。

通用原则:低盐低脂,多食山楂、黑木耳、芹菜等活血食材,忌辛辣油腻。

四、预防调护: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中医强调“治未病”,对脑梗的预防和康复同样重视:

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适度运动: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柔缓运动,促进气血流通。

定期监测: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需规范用药,控制指标。

康复训练:恢复期坚持肢体功能锻炼,结合语言认知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脑梗,重在“通”与“调”——通脑络以复神机,调脏腑以固根本。从急性期到康复期,从药物到非药物,中医以全方位、全周期的干预模式,助力患者跨越障碍,重归正常生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各类结节疾病;三叉神经、面瘫、面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

擅长:疑难顽固性颈肩腰腿疼、肩周炎、腱鞘炎、关节滑膜炎、肌肉扭伤、颈椎病、网球肘、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类风湿、痛风、骨质疏松痛症、耳鸣、耳聋、头痛、头晕、中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面瘫、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及足跟痛等各种急慢性痛症及疑难杂症等。

擅长:望色切脉,以双手诊脉为特色,坚持用中医的思维辨证治疗内科、妇科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各类结节疾病;肝胆疾病;肺癌、肝癌、胃癌等肿瘤疾病;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等男性疾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等胃肠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头痛、头晕、痛风、颈肩腰腿疼等各种疼痛疾病;耳聋、耳鸣等耳鼻喉疾病;荨麻疹等皮肤疾病;不孕不育疾病、亚健康调理、治未病等中医疑难杂症。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