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救+康复”双管齐下:中医治疗脑出血视角

武汉世纪国医堂中医医院

在中医理论中,脑出血被归类为“中风”或“卒中”范畴,其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密切相关,治疗强调辨证施治与整体调节,具体分析如下:

一、病因病机:脏腑失调,气血逆乱

中医认为,脑出血的根本在于脏腑功能失衡,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血溢脉外。具体病机包括:

肝肾阴虚:肝肾阴液不足,肝阳上亢,化风上扰清窍。

痰瘀阻络:痰湿或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

风火痰瘀互结:外感风邪、内生痰火与瘀血相互交织,上犯脑络。

二、辨证分型:七大证型,精准施治

中医根据症状与体质特点,将脑出血分为七大证型,治疗时需“因证制宜”:

1.肝阳暴亢、风阳上扰型

症状:突发头痛剧烈、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甚至肢体偏瘫、语言不利。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熄风。

2.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

症状:头痛如劈、神识不清、痰多黏稠、腹胀便秘、半身不遂。

治法:化痰通腑,泻热开窍。

3.阴虚风动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4.痰热内阻、内闭清窍型

症状:神昏谵语、痰鸣漉漉、面红身热、苔黄腻。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5.痰湿蒙塞清窍型

症状:神志昏蒙、面白唇暗、痰涎壅盛、四肢不温。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6.元气败脱、神明散乱型

症状:目合口张、手撒肢冷、汗出如珠、二便失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救逆。

7.气虚血瘀型

症状:半身不遂、面色萎黄、气短乏力、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三、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综合干预

1.中药治疗

急性期:以清热开窍、平肝熄风为主。

恢复期:以益气活血、滋阴通络为主。

注意事项:需根据舌脉象变化调整方案,如舌质紫暗加重活血药,脉弦数增清热剂。

2.针灸治疗

急性期: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取百会、水沟等穴促苏醒。

恢复期:配合头皮针、电针改善肢体功能,如针刺曲池、足三里等穴。

3.推拿治疗

通过手法松解拘急肌群,缓解肢体麻木、言语不利,促进气血运行。

4.食疗调理

阴虚者:用百合粥、银耳羹滋阴润燥。

痰湿者:选薏仁粥、山药粥健脾化痰。

原则:饮食清淡,忌辛辣肥甘,避免助火生痰。

四、预防与康复:形神同调,未病先防

1.预防策略

体质辨识:高血压人群属肝阳上亢体质,应避免辛辣燥热食物;糖尿病患者多属气阴两虚,需节制甘肥之品。

四季养生:春季平肝、夏季清心、秋季润肺、冬季补肾,调节机体状态。

2.康复阶段

导引术:如八段锦、太极拳,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情志疏导:通过心理干预平抑肝阳,避免暴怒或过度思虑。

功能锻炼:循序渐进进行肢体训练,配合针灸推拿促进恢复。

中医对脑出血的认知与干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念。从急性期的争分夺秒到恢复期的循序渐进,从方药针灸的精准施治到饮食情志的全面调护,中医以多维度、个性化的方案为患者点亮希望。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各类结节疾病;三叉神经、面瘫、面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

擅长:疑难顽固性颈肩腰腿疼、肩周炎、腱鞘炎、关节滑膜炎、肌肉扭伤、颈椎病、网球肘、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类风湿、痛风、骨质疏松痛症、耳鸣、耳聋、头痛、头晕、中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面瘫、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及足跟痛等各种急慢性痛症及疑难杂症等。

擅长:望色切脉,以双手诊脉为特色,坚持用中医的思维辨证治疗内科、妇科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各类结节疾病;肝胆疾病;肺癌、肝癌、胃癌等肿瘤疾病;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等男性疾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等胃肠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头痛、头晕、痛风、颈肩腰腿疼等各种疼痛疾病;耳聋、耳鸣等耳鼻喉疾病;荨麻疹等皮肤疾病;不孕不育疾病、亚健康调理、治未病等中医疑难杂症。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