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因股骨头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骨组织死亡疾病,好发于30-50岁人群,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关节塌陷、致残。其核心病理可概括为“血供危机—骨细胞死亡—结构崩溃”的连锁反应。
血供中断是罪魁祸首。股骨头血供90%依赖旋股内侧动脉分支,当酒精、激素、创伤或血液病损伤血管时,骨内压升高导致微循环停滞,骨细胞因缺氧缺血死亡。酒精性坏死常见于酗酒5年以上者,激素性坏死多与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相关,而股骨颈骨折等创伤可直接破坏血供。
病理进程分阶段演进。早期(Ⅰ期)仅MRI显示骨髓水肿,患者可能仅感髋部隐痛;进展至Ⅱ期,坏死区出现骨小梁断裂,X线可见“新月征”;Ⅲ期股骨头塌陷≤2mm,关节面不平;Ⅳ期塌陷>2mm,伴严重骨关节炎。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塌陷风险高达70%,多数患者5年内需关节置换。
临床表现具特征性。早期症状隐匿,可能表现为腹股沟、大腿或膝关节的牵涉痛,活动后加重,休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启动痛”——久坐后首次活动时关节僵硬伴摩擦痛,后期发展为持续性疼痛,伴跛行、下肢短缩及内翻畸形。
诊断需多模态协同。X线用于晚期骨结构评估,CT可显示细微骨小梁断裂,而MRI是早期诊断金标准,能发现T2加权像的高信号水肿区。结合患者病史(如酗酒、激素使用史)和症状,可明确分期。
治疗强调分期干预。早期通过限制负重、高压氧治疗、双膦酸盐类药物延缓塌陷;中期可尝试髓芯减压联合骨移植;晚期则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假体10年生存率超90%。预防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戒酒、规范使用激素、避免高强度运动损伤。
理解股骨头坏死,需抓住“血供”这一核心,早诊早治可有效延缓病程,守护关节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