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与面肌痉挛在发病机制和症状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可通过以下要点进行区分:
一、发病机制
1、面瘫:
面神经受损:核心发病机制是面神经受损导致其支配的面部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侵犯面神经;面部受凉,寒冷刺激使面神经血管痉挛,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外伤,如颞骨骨折直接损伤面神经;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或脑出血影响面神经核或核上通路;肿瘤压迫,如听神经瘤、脑膜瘤等压迫面神经。
炎症反应:面神经周围发生炎症反应,神经纤维出现水肿、脱髓鞘等病理改变,进一步影响神经传导功能。
2、面肌痉挛:
血管压迫:大多数情况下,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受到血管压迫所致。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硬化、迂曲,与面神经的接触更加紧密,长期压迫导致面神经脱髓鞘改变,神经纤维之间发生“短路”,从而引发异常的神经冲动,使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
其他因素:少数患者可能因面神经炎恢复期遗留的神经损伤、桥小脑角区肿瘤、囊肿等占位性病变压迫面神经,或面神经损伤后神经修复过程中出现异常再生等情况导致面肌痉挛。
二、症状表现
1、面瘫:
面部肌肉瘫痪:患者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具体表现为额纹消失,无法皱眉;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用力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不能做鼓腮、吹口哨等动作,进食时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之间,并常有口水流出。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患侧耳后疼痛、乳突部压痛,少数患者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等症状。
2、面肌痉挛:
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早期多从一侧眼轮匝肌开始,表现为眼睑不自主跳动,即“眼皮跳”。随着病情进展,抽搐逐渐向下扩展至同侧口角、面部其他肌肉,甚至颈部肌肉。抽搐程度轻重不等,可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搐。
诱发因素:抽搐可因精神紧张、疲劳、自主运动(如用力闭眼、鼓腮等)而加重,在睡眠时可减轻或消失。病情严重者,抽搐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可影响患者的视力、进食和日常生活,甚至导致面部肌肉变形,出现轻度面肌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