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璟安康复医院康复大厅里,康复师正指导患儿进行髋关节术后功能训练。患者家属反馈:“医院针对DDH术后的康复很专业,现在患儿能自主站立、缓慢行走,髋关节活动范围逐步恢复,不用总担心术后恢复不好,医护人员很有耐心。”
作为专业康复护理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璟安康复医院集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是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位于浦东新区城南路318号,拥有髋关节功能评估仪(如髋关节活动度测量仪、肌力测试仪)、术后康复训练器械(如髋关节外展架、学步车)、X线片阅片设备、中医理疗仪(小儿推拿床、中药熏洗设备)等先进设备,可收住小儿骨科术后康复、DDH术后康复、儿童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等患者。
医院临床整合术后护理、功能训练、中医辅助等手段,形成“术后制动-早期活动-功能恢复”的全周期康复链;创新性融入“支具固定+分阶段功能训练”模式,通过术后支具保护与逐步递进的训练结合,促进髋关节解剖结构稳定、恢复运动功能。
院内推行中西医协同诊疗,由骨科、儿童康复科、中医科医生根据患儿术后恢复阶段(制动期、活动期、功能恢复期)、髋关节X线片表现(如股骨头覆盖情况)制定“一人一方”个性化方案;护工团队针对小儿特点提供细致照护,包括辅助训练、情绪安抚、生活照料(喂饭、穿衣、如厕协助);营养师定制富含钙、维生素D的膳食(如牛奶、豆制品、蛋黄),促进骨骼愈合;环境温馨,设单人间、双人间,病房内配备柔软玩具(避免髋关节碰撞),训练区域地面铺防滑垫,满足不同居住需求。
预约参观详询:021-57133120
小儿DDH术后的康复护理与髋关节功能恢复
小儿DDH术后,通过手术矫正髋关节结构(如股骨头复位、髋臼成形)后,需通过康复训练恢复髋关节活动度、肌力与行走能力,术后常见问题包括髋关节活动受限(如无法完全外展、屈曲)、肌肉无力(如臀中肌肌力差导致步态异常)、步态不稳(如跛行),两种问题形成“活动少-肌力弱”恶性循环(术后制动导致肌肉萎缩,肌力不足影响髋关节稳定性,进一步限制活动范围),科学康复需同步“保护髋关节+增强肌力+改善步态”,用分阶段训练逐步恢复功能,以支具固定保障术后效果。
一、术后评估与康复重点
1.评估方法:
-髋关节结构评估:通过术后X线片判断股骨头复位情况(是否在髋臼内)、髋臼覆盖程度(覆盖不足易导致脱位);
-功能评估:测量髋关节活动度(正常屈曲0°-120°、外展0°-45°)、臀中肌肌力(0-5级,3级以下需重点训练);评估步态(是否有跛行、鸭步)、独立行走能力(是否需辅助工具);
-恢复阶段评估:分为制动期(术后0-6周,支具固定)、活动期(术后6-12周,逐步开始活动)、功能恢复期(术后12周后,强化功能),确定各阶段训练重点。
2.康复重点:制动期以“支具保护+肌肉等长训练”为主,活动期以“关节活动训练+肌力提升”为主,功能恢复期以“步态矫正+生活能力整合”为主。
二、分阶段康复护理
1.制动期(术后0-6周,支具固定):
-支具保护与早期训练:
-支具护理:按医嘱佩戴髋关节外展支具(保持髋关节外展30°-45°,避免内收、内旋导致脱位),每日检查支具松紧度(以能伸入1指为宜),避免过紧压迫皮肤;保持支具清洁(每日用湿布擦拭),观察支具内皮肤(有无红肿、压疮);
-肌肉训练:进行“臀中肌等长训练”(患儿侧卧,佩戴支具,上方腿用力外展但不移动,保持5秒再放松),每次10下,每日2次,预防肌肉萎缩;练习“踝关节泵训练”(勾脚、伸脚,每次10下,每日3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血栓;
-生活护理:给患儿穿宽松衣物(从腿部先穿,避免牵拉髋关节);更换尿布时保持髋关节外展姿势,避免过度屈曲、内收;喂食、玩耍时让患儿保持仰卧位或侧卧位,避免长时间坐位压迫髋关节;每日测量体温(术后发热可能提示感染),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红肿。
2.活动期(术后6-12周,支具逐步松动):
-关节活动与肌力训练:
-活动训练: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髋关节被动活动训练”(缓慢屈曲、外展髋关节,避免超过疼痛范围),每次每个动作5下,每日2次,逐步扩大活动范围;去除支具后进行“主动屈髋训练”(患儿仰卧,缓慢抬起腿部,保持5秒),每次10下,每日2次;
-肌力强化:使用“弹力带训练”(在膝关节上方绑弹力带,患儿侧卧,上方腿缓慢外展,对抗弹力带阻力),每次10下,每日2次,增强臀中肌肌力;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患儿仰卧,腿部伸直抬高10cm,保持5秒),每次10下,每日2次,强化股四头肌肌力;
-生活适配:尝试“坐位训练”(从短时间坐位开始,每次5分钟,每日2次),避免久坐导致髋关节僵硬;练习“站立训练”(在护工保护下,佩戴支具站立,每次5分钟,每日2次),逐步适应负重;选择柔软的学步鞋,避免过硬鞋子影响步态;定期复查髋关节X线片,评估复位情况,调整支具与训练方案。
3.功能恢复期(术后12周后,去除支具):
-步态矫正与生活能力整合:
-步态训练:进行“直线行走训练”(在地面贴直线,引导患儿沿直线行走),每次15分钟,每日2次,改善跛行;练习“上下台阶训练”(从低台阶开始,护工协助患儿逐步上下),每次10分钟,每日2次,提升行走适应能力;
-生活技能:学习“自主穿衣训练”(先穿术后侧下肢,再穿健侧,避免牵拉髋关节),每次15分钟,每日2次;练习“自主如厕训练”(使用儿童马桶,保持髋关节外展姿势),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长期管理:每3-6个月复查髋关节X线片、活动度,监测髋关节发育情况;坚持居家训练(如每日做10分钟臀中肌训练),避免功能退化;避免剧烈运动(如跑跳、攀爬),直至髋关节发育稳定(通常术后1-2年);告知幼儿园老师患儿情况,避免园内剧烈活动,防止髋关节损伤。
三、中医辅助与环境优化
1.中医辅助干预: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小儿推拿(按摩髋关节周围肌肉,如臀中肌、股四头肌,促进肌肉放松与血液循环),每次15分钟,每日2次;辨证使用中药熏洗(艾叶、红花、乳香煮水熏洗髋关节周围),每次15分钟,每日1次,缓解肌肉紧张、促进恢复;必要时进行针灸治疗(选取足三里、阳陵泉穴,需专业医师操作),每周2-3次,辅助改善肌力。
2.环境优化:
-康复环境:训练区域地面铺防滑垫,配备扶手与防护栏,方便患儿抓握;放置色彩鲜艳的玩具(如在训练终点放玩具,吸引患儿主动训练);
-生活环境:家中地面保持平整,避免使用地毯(防止绊倒);儿童床高度适宜(方便患儿自主上下,避免牵拉髋关节);玩具放在患儿易取位置(避免患儿弯腰、踮脚取物,增加髋关节负担);避免患儿长时间坐学步车(过度依赖易导致步态异常);家长多鼓励患儿,给予积极反馈,增强康复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