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积水:梗阻引发的肾脏结构改变!
肾积水是结石梗阻直接的早期表现,其本质是尿液排出受阻后在肾脏内积聚,导致肾盂与肾盏扩张、肾实质受压。这种改变的发生与结石堵塞输尿管的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尤其在输尿管狭窄处(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跨髂血管处、输尿管膀胱壁内段),结石更易卡顿形成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
从发病机制来看,当结石堵塞输尿管后,肾脏持续生成的尿液无法顺利下行,会在梗阻部位以上的输尿管与肾盂内潴留,导致肾盂内压力逐渐升高。过高的压力会首先使肾盂腔扩大、肾盏变钝(从“杯口状”变为“球状”),随后进一步传导至肾实质——肾实质中的肾单位(肾小球、肾小管)会因持续受压而逐渐变形,肾小球滤过空间缩小,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抑。
从后果来看,肾积水的危害程度取决于梗阻是否及时解除:若为轻度肾积水(B超显示肾盂分离1-2cm,肾实质厚度无明显变化),且梗阻在1-2周内解除(如结石自行排出或通过微创手术清除),肾盂压力会迅速下降,扩张的肾盂肾盏可逐渐恢复正常,肾实质功能也能完全逆转;但如果梗阻持续超过4周,尤其是完全性梗阻(尿液完全无法排出),肾实质会因长期缺血缺氧(压力压迫肾内血管,减少血流灌注)出现不可逆损伤——肾实质逐渐变薄(CT可见肾实质厚度从正常3-5cm降至2cm以下),肾单位大量坏死,即使后期解除梗阻,已受损的肾功能也无法恢复,可能遗留性的肾功能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