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发生与多种因素长期作用有关,常见病因可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具体如下:
一、局部因素(主要原因)
局部因素多与鼻腔及邻近器官的慢性炎症、刺激或结构异常相关,是导致鼻甲肥大的核心原因。
慢性鼻炎反复发作
急性鼻炎(感冒)未完全好,炎症反复刺激鼻黏膜,导致鼻黏膜下血管扩张、组织增生,长期可引起鼻甲黏膜肥厚、纤维化。
慢性单纯性鼻炎若长期未控制,会逐渐发展为慢性肥厚性鼻炎,表现为鼻甲黏膜硬实、弹性差,对减充血剂反应差。
过敏性鼻炎持续刺激
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皮屑)反复刺激鼻腔,引发鼻黏膜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长期可导致黏膜增生、鼻甲肥大。
患者常伴随打喷嚏、流清涕、鼻痒等症状,且症状随季节或接触过敏原加重。
鼻窦炎或鼻息肉影响
鼻窦炎产生的脓性分泌物长期刺激鼻甲黏膜,导致黏膜慢性充血、水肿,进而肥厚。
鼻息肉堵塞鼻腔时,鼻腔通气受阻,鼻甲为适应长期缺氧可能出现代偿性增生。
鼻腔结构异常
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向一侧偏曲时,对侧鼻甲会因长期受气流过度冲击而增生肥大(“代偿性肥大”),双侧鼻腔通气均受影响。
鼻腔狭窄、钩突肥大等结构异常也会间接导致鼻甲受压或刺激,引发肥大。
5.不良刺激长期作用
长期吸入粉尘、烟雾(如吸烟、空气污染)、化学气体等,可损伤鼻黏膜纤毛功能,导致黏膜慢性炎症和增生。
长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超过7天,可能引发药物性鼻炎,表现为鼻甲反跳性肥大、鼻塞加重。
二、全身因素(间接诱发或加重)
全身状况异常可能降低鼻黏膜抵抗力,或通过血液循环影响鼻黏膜状态,间接导致鼻甲肥大。
全身性慢性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可导致鼻黏膜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血液循环不畅,加重黏膜水肿和增生。
贫血、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C缺乏)会影响鼻黏膜营养供应,降低黏膜修复能力,易引发慢性炎症。
内分泌或代谢异常
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期或青春期激素变化,可能导致鼻黏膜充血、水肿,诱发鼻甲肥大,部分妊娠期女性产后可自行缓解。
肥胖人群因颈部脂肪堆积、呼吸模式改变,可能加重鼻腔通气负担,间接刺激鼻甲增生。
免疫功能低下
长期疲劳、熬夜、营养不良等导致免疫力下降,鼻腔易反复感染,炎症迁延不愈,促使鼻甲逐渐肥大。
鼻甲肥大是长期慢性炎症或刺激的结果,局部因素(尤其是鼻炎、过敏、结构异常)是主要诱因,全身因素多起辅助作用。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是改善症状的关键,如控制炎症、纠正结构异常、避免刺激。若已出现严重鼻塞,需及时就医评估,避免长期缺氧影响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