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病因: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病原体可通过以下途径侵入中耳:
咽鼓管途径:这是常见的感染途径。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此外,婴幼儿咽鼓管短、宽且直,呈水平位,更易发生感染。
外耳道鼓膜途径:鼓膜外伤、鼓膜穿刺、鼓膜置管等操作时,致病菌可经外耳道直接侵入中耳。
血行感染:极少见,多见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
耳痛:多数患者鼓膜穿孔前疼痛剧烈,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顿减。
听力减退及耳鸣:患病初期可有明显耳闷、低调耳鸣和听力减退,鼓膜穿孔排脓后听力反而有所改善。
流脓: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脓血样,以后变为黏脓性。
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治疗:
控制感染: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一般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如鼓膜穿孔可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参照其结果选用适宜抗生素。
局部治疗:鼓膜穿孔前,可使用1%酚甘油滴耳,消炎止痛,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止使用。鼓膜穿孔后,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硼酸水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用抗生素滴耳液滴耳,如0.3%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病因: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完全,迁延而成;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此外,鼻、咽部的慢性病灶也可诱发本病。
临床表现:长期或间歇性耳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点。根据病变轻重和危险程度,可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三种类型,各类型表现有所不同:
单纯型:病变主要局限于中耳鼓室黏膜,耳流脓多为间歇性,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流脓增多,脓液呈黏液性或黏脓性,一般不臭,鼓膜穿孔多为紧张部中央性穿孔,听力下降多为轻度传导性聋。
骨疡型:病变超出黏膜组织,可有鼓室骨质破坏,耳流脓持续,脓液黏稠,常有臭味,有时可带血丝,鼓膜穿孔多为紧张部边缘性或大穿孔,听力下降较明显,多为传导性聋,也可混有神经性聋。
胆脂瘤型:胆脂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由于鼓膜、外耳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经穿孔向中耳腔生长堆积形成的囊状结构,其外层由纤维组织包围,内含脱落上皮、角化物和胆固醇结晶。耳流脓可持续,量多少不等,脓液有特殊恶臭,鼓膜穿孔多为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边缘性穿孔,听力下降多为较重的传导性聋,如病变波及耳蜗,可引起混合性聋或神经性聋。胆脂瘤型中耳炎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危及生命。
治疗:
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的局部治疗,应注意定期复查,如流脓停止、耳内干燥后,小的鼓膜穿孔可能自行愈合,穿孔不愈合者可行鼓膜修补术。
骨疡型:引流通畅者,可先采用局部用药,定期复查,如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应行手术治疗,如鼓室成形术等。
胆脂瘤型:一经确诊,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清除胆脂瘤及其他病变组织,重建听力,预防并发症,常用手术方式有胆脂瘤切除术、鼓室成形术等。
化脓性中耳炎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面瘫、眩晕、颅内感染等,因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