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治疗难度与复杂性
相较于肾脏其他部位的结石,肾下盏结石在治疗上存在诸多棘手之处。肾下盏的解剖结构颇为特殊,位置相对隐蔽,其犹如一个“低洼地带”,结石排出的路径蜿蜒曲折,这使得自然排石困难重重。人体直立时,重力本应助力结石下行排出,但肾下盏结石却需“逆势而上”,要攀爬至肾盂,再经输尿管排出体外,这与正常的重力辅助方向相悖,大大降低了自然排石的可能性。同时,肾下盏与肾盂相连的盏颈较为狭窄,部分人的盏颈直径甚至不足5mm,且肾下盏的漏斗状结构有时还会呈现出细长形态,长度可达3cm以上,如此狭窄又细长的通道,宛如在结石排出路上设置了重重关卡,让结石难以顺利通过。
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作为常见的结石治疗手段,对肾下盏结石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由于肾下盏位置较深,在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时,精准定位结石存在难度,体外发射的冲击波在穿透人体组织抵达结石的过程中,能量会有所损耗,导致结石粉碎效果欠佳。即便结石被成功击碎,受肾下盏特殊的漏斗状结构以及重力影响,碎小结石也难以顺利通过肾盏颈进入输尿管排出体外。研究表明,对于1-2cm的肾下盏结石,采用冲击波碎石,效率仅在50%左右,甚至更低。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在处理肾下盏结石时同样面临困境。输尿管软镜需经尿道、膀胱、输尿管逆行进入肾脏,到达肾下盏。然而,在蜿蜒的尿路中行进,软镜容易发生扭曲、打折,影响操作灵活性,降低碎石效率。而且,肾下盏的特殊角度和深度,使得软镜到达结石部位后,难以稳定地进行碎石操作,对于一些体积较大、质地坚硬的结石,往往难以击碎,进而影响治疗效果。